“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金色的咏月诗句投射在3600年前的商代夯土墙上,当色彩缤纷的露营帐篷如花朵盛开在商都书院街考古工地时,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中秋月夜晚自习”于10月6日晚在“城市考古体验课堂”如约开展“第二堂课”。孩子们身着传统服饰,喜气洋洋的相聚在这座“月光剧场”,当考古现场遇见中秋诗会,古老遗址在充满童稚的诗声中被唤醒,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没有炫目的舞台,探方、地层与出土遗迹便成为最具文化含量的背景。活动现场一轮直径两米的“超级月亮”、多彩的玉兔灯与散落在草坪上的圆形月球灯,为夯土墙、灰坑覆上了一层柔光,让游客不仅在“看”遗址,更在“感受”文明。

活动现场,三大体验区各具特色。“月下中秋诗词歌会”区,参与者相继上台表演与月亮相关的作品。从《中秋月儿圆》到《月光下的中国》,不同的声音传递着相同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上写诗”区,直径两米的“超级月亮”前,游客们手持彩笔,在这轮“明月”上写下祝福与诗篇,真挚的语句与玉兔灯相映成趣,成为当晚靓丽的风景。在手工体验区,孩子们在京剧脸谱拨浪鼓、挖掘月饼肥皂等活动中玩得不亦乐乎;文创兑换区则准备了以商代文物为灵感设计的实用文创,让参与者能把“商城记忆”带回家……

“我是第一次来这个考古工地,今天我表演的是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今年10岁的明轩表示,自己是诗词歌会上的“小演员”,更是“晚自习”的观众,“今天晚上学到了很多知识!”

“中秋月夜晚自习”的点睛之笔当属来自考古专家的现场授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特别邀请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立东,立足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为现场观众带来与月有关的主题分享。从商代甲骨文中的“月”字字形到商代的月食,“自习课老师”的讲授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将月亮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地位娓娓道来。

“考古发现告诉我们,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与诗意想象源远流长。”张立东教授的讲述令游客们频频点头,“今夜我们站在这片商代遗址上读诗,其实是在延续一场跨越数千年的文化仪式。”

活动现场,不少家长特意带着孩子前来,让这场独特的中秋体验成为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课堂。

“让孩子在考古遗址上过中秋,不仅是一次独特的中秋假日体验,更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带着8岁儿子参加活动的王先生表示,看他踮着脚在“月亮”上认真写下自己喜欢的诗句时,就知道传统文化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考古院一直在探索让考古成果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的方式,“在中秋这个充满诗意的传统节日,让公众在考古工地赏月、读诗,正是要打造让文化遗产从学术研究的殿堂走向公众情感体验的空间。”看到这么多孩子在遗址上感受传统文化,工作人员深感欣慰——文明的传承就是要从娃娃抓起,让优秀的文化基因早早地融入他们的成长记忆。

活动渐入尾声,但许多观众仍驻足在此。这个中秋之夜,商都书院街考古工地不再只是考古学家的工作现场,更成为每个市民都能参与其中的文化客厅。这场“中秋月夜晚自习”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的文化种子,必将随着他们的成长,绽放出这个时代最美的文化之花。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