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遇中秋,双节同庆,各种结婚请柬、聚会邀约纷至沓来。步入社会越久,要维持的关系就越多,随礼成了躲不开的社交任务。
调查显示,93.2%的受访者坦言随礼是负担,51.2%的人认为既有人情压力又有经济压力。送礼让人心累,不只是花钱那么简单。正如作家蒋勋所言:"人世间有很多礼,有些是你心里的真情,有些则是排场上的客套。"以下三种礼,再不好意思也别送。
超出能力的礼,送了心累
国庆宴请扎堆,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一个月工资说没就没"、"月薪3000随礼5000"的吐槽。请柬如同"催款单",有人甚至要为此吃土数月。
北漂族饺子月收入大半用于房租,却在假期随出2000元份子钱,还自费1600元赴山东参加婚宴。尽管咬牙封了1000元红包,却被安排在角落位置,这份心意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
调查显示,年轻人婚礼份子钱500-1000元占32.5%,1000-2000元占23.1%。为什么收入不高却要打肿脸充胖子?专家指出,这是为了彰显关系亲密度。好在如今年轻人开始"整顿份子钱":有人明说不参与不熟之人的随礼,有的新人发放礼金互免卡。
记住:量力而行才是核心。不必为拉关系掏空钱包,也不必为面子委屈自己。
带着目的的礼,送了反目
《县委大院》中两个场景发人深省:新人林志为送老酒遭拒,商人郑三送茶叶藏钱被严词退回。他们的礼物价值不菲却遭反感,只因带着"私人期待"——希望对方行方便。
生活中类似场景比比皆是:饭局中途请托帮忙,送礼时暗示提拔。没有人愿意因一份礼物受制于人。越是在送礼时提要求,越显得功利市侩。
事实上,事情能否办成与送礼无关。领导提携看能力,朋友相助看情谊。与其费心送礼,不如踏实做事、诚恳待人。
为了面子的礼,送了浪费
社会比较无处不在,随礼也成了攀比场。不少人觉得必须随得比别人多,否则就抬不起头。
有位妈妈本想送花给老师,见其他家长送茅台、高档茶具,便咬牙买项链,结果老师退回所有礼物,项链最终闲置。
在意你的人,不会用礼物衡量感情;不在意你的人,送再贵也走不进ta心里。活得明白的人,懂得尊重自己的钱包和感受。
送礼的正确姿势
投人所好:有人偶然看到口琴,想起朋友喜欢乐器,花几十元买下相赠。这份礼物让朋友铭记多年。走心的礼物不在于价格,而在于你是否记得对方的喜好。
不卑不亢:《老友记》中,钱德勒准备送名贵项链时得知莫妮卡失业,立即改送自制磁带。他说:"我送礼是想让她开心,不是让她难堪。"送礼要让人愉悦,而非感到落差。
礼尚往来:邻里间互赠蔬菜、特产,有来有往十多年,关系愈发融洽。感情需要双向流动,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善意被忽视。
刘墉说得好:"送礼要送得'对',更要送得'巧'。"最好的礼物,是让收者心欢,送者心安,彼此都无负担。
(来源 十点读书)
统筹:梁冰
编辑:魏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