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了三个手机,七个抢票软件,买了加速包,还是没抢到回家的票。”国庆前夕,面对不少线路“开票即候补”的状况,一些旅客不得不再次自掏腰包,购买第三方抢票软件的“加速包”。然而,所谓“加速包”“VIP光速通道”等等,真能实现优先抢票吗?
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9家第三方火车票抢票平台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各平台“加速包”费用差异明显,但在本次调查体验的两条线路中,12306官方平台均最早候补成功,部分第三方平台出票晚于12306官方候补,部分全程未抢到票,与承诺的“抢票成功率高”“抢票速度更快”不符;附加费高低与抢票结果也没有明显正向关联,高价服务未兑现实际效果。
“加速包”不仅无法加速,反而可能比官方渠道更慢——这一结果再次直观验证了有关部门多次明确的辟谣论断:“加速包”无法实现优先购票。而这类生意之所以持续火爆,恐怕与部分平台善于通过界面和话术“拿捏”用户的抢票焦虑有关。
节假日期间,铁路运力紧张,热门线路“一票难求”属于常态。一些第三方平台精准击中旅客的心理痛点,炮制出从低速抢票到光速抢票、专人帮抢等收费模式。在“速度提升90%”“优化抢票通道”等噱头的忽悠下,迟迟抢不到票的消费者很容易产生“错失焦虑”,轻信“加价=加速”的逻辑。毕竟,谁都不愿看到别人“光速抢票”的时候,自己的账户还在“龟速刷新”。
对此,齐鲁晚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分析道:铁路售票系统有着严格的反爬虫机制和访问频率限制,所谓的“加速”更多是营销话术。“它精准捕捉了人们在节假日期间一票难求的紧张心理,将这种集体性焦虑转化为商业利润。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愿意为哪怕微小的成功概率增加而付费。然而调查表明,这种付费并未带来实质性的优势,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
很多第三方平台推出的抢票“加速包”服务,本身就有夸大宣传和诱导消费之嫌。而要破解这类乱象,还需明确“加速包”服务的性质和边界,并将其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监管范畴。“人民网评”微信公号在《是时候打破抢票“加速包”的神话了》一文中指出:“从市场看,各类‘加速包’服务、打擦边球的增值服务,究竟属于什么性质、是否为‘技术黄牛’、边界在哪里,仍待监管清晰明确。”
具体而言,平台是否能够通过放大标识、多次弹窗的方式提醒用户购买“加速包”服务,甚至以默认勾选等方式诱导抢票用户购买附加服务,应当有更严格、更清晰的规范。此外,这些宣称“收钱加速”的服务是否涉嫌扰乱市场秩序,又有多少实际效用,也该有更明确的调查定论。当信息不对称的鸿沟被弥合,消费者清晰看到“加速包”背后的运行机制,自然会保持理性、免于被人忽悠。
对第三方平台来说,尽快摆脱对“加速包”模式的经营依赖,转而为用户提供有实际价值的服务,才是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正如前文所说,所谓“加速包”服务,本质上是一门人为放大焦虑的生意,并不能解决用户的真实需求。对此,齐鲁晚报的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技术应当成为解决出行痛点的工具,而非制造焦虑的帮凶。可行的路径包括:提供透明的抢票日志,让消费者清楚看到每笔费用的实际作用;建立‘抢票不成功全额退款’的保障机制。”
当然,对节假日“抢票难”“候补难”的问题,铁路部门一方面要基于既往出行数据科学预判,合理规划运力资源,尽量满足旅客的出行需要。另一方面,也应持续优化12306官方购票系统,展示候补成功率、介绍临时加列机制等,使购票流程更加透明、更可预测,缓解购票不确定性给旅客带来的焦虑感。
说到底,抢票“加速包”收割的,正是信息不对称下滋生的焦虑情绪。光明网评论在《“伪优先”的加速包,治不好一票难求》一文中总结,“唯有让官方渠道更可信、监管手段更有力、消费环境更透明,才能让旅客不必为抢票忧心、为‘加速’买单。”
(原题为《抢票“加速包”,收割了什么焦虑?》来源 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