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持超强台风级别77小时后

台风“桦加沙”于

昨天(24日)17时前后

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

登陆时为台风级

此前

它的十级风圈一度超百公里

登陆后,外围环流带来的台风雨

仍将波及十余省区市

据悉,“桦加沙”这个名字

今年首次使用

大家是否好奇台风是如何命名的?

“路径”和“风圈”又是什么意思?

一文说清↓

一个命名规则

“桦加沙”的名字是谁起的?

“桦加沙”意为“快速移动”,是菲律宾提供的台风名称,在今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季首次使用

菲律宾此前提供的台风名称“海贝思”在2019年造成严重灾害,因此被除名。2021年,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决定由菲律宾提交的新名称“桦加沙”替代“海贝思”

△2019年,台风“海贝思”给日本多地带来了洪灾和山体滑坡等灾害。

那么,台风命名有什么规则吗?

国家气象中心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主任赵伟表示,亚太台风委员会的14个会员国,每个国家会出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形成台风名字的列表,循环使用

当某个台风造成重大灾害和影响时,相关受灾会员国和地区可向台风委员会提起除名申请。达成一致后,该台风名字将会被永久除名。

两个关键术语

你分得清“路径”和“风圈”吗?



路径

台风路径就是台风系统从出生到消亡整个生命过程中所走过的路,历时几天到十几天不等,行走路线飘忽不定。

有时它们按照常规路线走,包括西行(西北行)、转向(近海转向、远海转向)。但也有不少台风不走寻常路,在西行过程中突然“变卦”,形成回旋型、急转型、突然南落型等非常规走位,甚至有些台风从出生开始就“逆行”——向东走。

△2024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在我国两次登陆后路径发生转折,减弱后的热带低压移入黄海后再次加强为热带风暴。图源:中国气象局

这些奇奇怪怪的路径,是怎么“走”出来的?

影响台风移动路径的因素:

  • 内部动力因素——由于台风本身风场等非对称结构引起台风移动;

  • 也有周围环境气流的引导、下垫面等外力原因



风圈

台风风圈半径是指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向外延伸至达到外围特定风速边界的平均距离。这一指标直观地反映了台风的影响范围。根据风速大小,台风风圈通常被划分为七级、十级、十二级三种。

以台风“桦加沙”为例,其风圈呈现明显的非对称特征,其中七级风圈半径的西南方向影响范围更广(380公里)。这意味着即使距离台风中心较远,但若处在台风西南侧的七级风圈内,也可能感受到明显的大风影响

△9月23日12时台风“桦加沙”风圈半径。图源:中国气象局

因此,关注台风时,不能只看路径,更要留意风圈半径,判断自己所处位置是否在风圈覆盖范围内,并采取防范措施。

  • 位于七级风圈内,需做好防风准备;

  • 若在十级或十二级风圈,则必须严格遵守防台要求,避免外出以确保安全。

三大破坏力

狂风、暴雨、风暴潮哪个更“凶”?



狂风

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遇到8级风,一个成年人基本就站不稳了,10级风就可以连根拔大树,17级风连车辆都能掀翻,甚至比较坚固的建筑物也可能被毁坏。

受本次台风“桦加沙”影响,9月24日12时55分,广东阳江上川岛测到65.1米/秒(17级以上)的阵风打破了广东省内国家级气象站的风速纪录

此外,台风是持续风,不像雷暴是一次性阵风,如果台风走得慢一点,持续时间更长的话,破坏力会加倍。



暴雨

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

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强降雨易引发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极具危险性。

△2018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给广东沿海带来狂风暴雨,深圳道路被淹。

风暴潮

台风中心极低压与外围强风共同作用,会导致海水异常堆积并涌向岸边,引发破坏性的风暴潮

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可能会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使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

△9月24日下午,在台风“桦加沙”影响下,珠海迎风暴增水,黄杨河水位高涨,引发海水倒灌,救援人员利用皮划艇转移受困群众。

四级预警信号

看到“红橙黄蓝”该咋办?

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台风预警分为四级:台风蓝色、黄色、橙色与红色预警,预警颜色由浅到深,代表影响程度和防御等级越来越高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

“桦加沙”登陆后

风雨影响仍不可小觑

今天强降雨核心区

将转移至广西等地

请继续做好防范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


编辑:王晨
二审:李记波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