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探索取消或弱化应用已久的绩点制。
据浙江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消息,该校为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学校全面启动P/NP课程评价改革。此次改革以优化学业评价机制为核心,旨在破除“唯绩点论”,给予学生更多试错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个性化发展。
消息显示,该校教务处统筹推进公共基础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试点实施,各学院在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和综合实践课等模块中设置6-10学分的二级制评价课程。自2025级起,全校所有专业的300余门课程(占课程总数10%左右)将全面试行P/NP课程评价,成绩不计入学分绩点,引导学生更注重学习过程与能力提升。此次改革将学业评价方式作为撬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支点,切实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持续提升。
据媒体报道,7月25日,北京大学在校内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内容包括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等级制成绩不换算成绩点);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开展跨学科学习、修读挑战性较强的课程,该通知还提到:学生可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包以外的课程内选择1门课,以“合格制(P/NP)”方式记载成绩(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该门课程学分)。
今年2月,海南大学推行《普通本科学生等级制成绩评定管理办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业,将片面追求成绩绩点转化为在学业中充分释放潜力,实现个性化发展和持续性成长。
该该《办法》从2024级本科生开始实施,标志着海南大学在完全学分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深入迈进。
海大此次改革并非简单改变评分方式,而是系统性地重构与“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相匹配的多元评价体系。对此,学校正在探索建立多重保障机制,如深化“过程性评价+增值评价”机制,开展考试改革、奖学金评定改革,在成绩构成中持续推进过程性评价结构和力度;优化“成绩评价+学术活动评价”融合机制,将学科竞赛、科研创新、实习实践和学术成果等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打通“综合素质评价”的多维评价通道,让学生们各展其才、各放其彩,提升创新创造的能力和动力。
近年来,清华、华东师大、复旦等高校也在陆续调整评价体系,探索取消或弱化的绩点制、或推行“等级制+综合评价”模式,以期破除“分数至上”的观念。
取消或弱化应用已久的绩点制,这一改革的目的,是摆脱“唯绩点论”,让学生不再简单卷学分,引导学生更注重学习过程与能力提升。在各校谈及开展绩点改革的初衷时,缓解“绩点内卷”,引导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普遍谈到的原因。
有高校教师谈到,一味追求高绩点形成的内卷,也可能让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得分,选择容易获得高分的课程,或是突击在考前刷往年题;更有甚者会给教师写信,直接恳求给予更高的分数。
厦门大学经济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学生到了大学,应该着重于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同时,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也应该创新,应该更加多样化。
(来源:第一财经)
编辑:孙露青
二审:李记波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