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3日上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洛阳市新华书店、中海外泰山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城市漫步》编辑部协办,偃师区新华书店承办的《两都赋》之《乡关何处》新书发布会在洛阳偃师区新华书举行。本书素材主要整理提供者、豫剧表演艺术家潘雪芬,《两都赋》作者之一书石,《两都赋》作者之一 、影视戏曲三栖演员刘乃艺出席了本次活动。
回顾历史:苦难中的生存与抗争
发布会伊始,偃师区委有关领导致辞表示,《两都赋》之《乡关何处》的发布不仅是一场文学盛事,更是对偃师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与传承。这部作品以洛阳偃师为舞台,深刻展现了百年前这片土地上普通民众在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天灾肆虐的重重苦难中,所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宽厚仁义与互助抗争的精神,是一份宝贵的地域文化记忆。作为小说核心人物原型的后代和主要素材整理提供者,85岁高龄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潘雪芬女士的发言饱含深情,将现场带入了历史深处。
她动情回顾了自己家族颠沛流离却始终不忘传承艺术的经历:“我这一生没上过学,是剧团培养了我。13岁随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演员不仅是吃开口饭的,更是党的宣传员、人民灵魂的工程师。我严格要求自己唱好戏,塑造好英雄人物。今天,我回来是给老家汇报:我没给咱偃师丢人!”她讲述道,“我两岁离开偃师,这次是真回家了。我父亲潘庆昇(书中核心人物周钧儒原型)于1942年带着年幼的我和姐姐逃荒至陕西。我们一无所有,靠着在宝鸡一带‘跑高台、住庙院、唱曲子’活命,这就是我们的立命之本。父亲酷爱曲剧,后来在西安成立了曲剧团,王振东、马德山等许多老艺术家都曾是他的班底或徒弟。曲剧能在陕西扎根并发展成今天的样子,我父亲他们那一代流落异乡的偃师艺人功不可没。”
潘雪芬还特别提及了与书中另一位重要原型刘之瀚家族的深厚渊源。她的丈夫刘涌潮正是刘之瀚的儿子,这让她对刘家充满了敬仰。
作者心声: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得更远
《两都赋》作者之一书石(石晓雪)分享了创作的心路历程。她认为在偃师这片文明发祥地举办发布会意义非凡:在写作中,她一直在思考,百年前的偃师百姓为何能在深重苦难中保有如此顽强的生存意志、仁义厚道和互助的品格?答案就在这片土地孕育的人民身上。她说,书中两位核心人物,周钧儒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和重重灾难,从不丧失活下去的信念。即便沦落街头唱戏讨饭,他依然坚韧地传承着洛阳曲子,将其传唱于豫陕两省,为曲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祁书瀚本是前程似锦的大学生、小学校长,却毅然投身救国事业,甘愿牺牲26岁的年轻生命。“这两个家族代表的,是千千万万艰难求存、创造生命奇迹的偃师百姓家庭。他们的不屈,将我们带到了今天。能触摸这段历史,感受先辈生命的温度,是极其珍贵的创作体验。”祁书瀚的人物原型正是本书另一作者刘乃艺的祖父,刘之瀚先生。发布会上,刘乃艺以刘氏后人和创作者的双重身份,深情追忆并致敬祖辈。“这部小说倾注了我母亲潘雪芬多年收集整理的心血,倾注了河南文艺出版社的精心策划,倾注了书石和我的匠心创作,更倾注了以我的祖父刘之翰、贾秀茹夫妇、外祖父潘庆昇、李艳桃夫妇为代表的偃师乡亲在百年沧桑巨变中展现的热血、奉献、宽厚、隐忍与强生存精神。他们用生命、用苦难,更用爱心守护着他们的家人、保全了中原文明基因的传续、为我们留了丰富的中原人文宝藏。”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刘之瀚作为革命早期洛阳偃师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成员之一,在革命火种最为脆弱的年代,默默坚守,后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经历一年多酷刑拷问,未曾吐露一个字,保护了偃师和洛阳地下党组织的安全,他自己最终被害牺牲。在讲述中,刘乃艺一度哽咽。“《两都赋》之《乡关何处》这部小说,就是对祖辈们,对偃师的革命先烈们的告慰,就像我在小说后记里写的那句话: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得更远。”
文化传承:赠书寄情,翰墨留香
在随后的仪式环节,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许华伟代表出版社向偃师区文联和偃师图书馆、偃师区官庄村赠送图书。偃师区文联主席秦冰冰、偃师图书馆副馆长孟园桃、官庄村代表分别接受捐赠并致谢,表示这批图书将丰富地方文化资源,惠及广大读者。秦冰冰还代表区文联向作者刘乃艺赠送了书法作品,表达对创作者辛勤付出的敬意。本次活动由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许华伟主持,洛阳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心,洛阳市新华书店、偃师区委宣传部,《城市漫步》策划部等洛阳市及偃师区相关领导、文化界人士、媒体代表、刘氏文化研究会代表以及其他关心作者创作,专程从北京、西安等地赶来的嘉宾共同出席,聚焦这部以偃师为背景、挖掘中原精神根脉的长篇小说。
(正观新闻记者 左丽慧)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