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意渐浓,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在郑州展开。
13日下午,参加“中吉乌三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与粟特文化研究培训班”的十余名中外专家与学者,共同参访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沉浸于距今三千六百年的商城文明之中,感受中华早期文明的璀璨与辉煌。
在博物院讲解员的引导下,嘉宾们依次参观了博物院各个核心展区。驻足于青铜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前,不少嘉宾举着手机边看边拍,不时通过翻译与讲解员沟通、询问。
“参观完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后,我感触很深。这个博物馆规模很大,展示的文物也非常精美,让我对商代历史有了一个全面了解。”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艺术与民族志部主任,博士诺尔科比洛夫·托希尔·胡萨诺维奇说。“在展出的文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青铜器。它们的形状、色泽,包括细节的精美程度,都让我感到震惊。”
诺尔科比洛夫·托希尔·胡萨诺维奇参观过很多地方的博物馆,在他看来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都有自己的特色。“今天了解到的商代文物,我认为非常特别,让人惊叹。”
诺尔科比洛夫·托希尔·胡萨诺维奇
“在三千多年前,郑州已经出现了排水管道!”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史部首席研究员马利克·皮里季诺娃惊讶地说。参观后,她对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展览和文物赞不绝口,“通过参观讲解和多媒体展示手段,我沉浸式地了解了商城的发展历程,这样历史展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方式让我印象深刻。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它能够让观众沉浸式地探索历史。”
“在参观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展馆中精美的文物,这些文物让我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尤其让我感到新奇和震撼的是那些鼎,在我们国家也有类似的文物,经过研究发现是在一千多年前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的。这让我感受到各国文明的交流与沟通。虽然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不同,但是文明的交流是互通的。”马利克·皮里季诺娃笑着说。
马利克·皮里季诺娃
据悉,9月10日上午,由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联合举办的“中吉乌三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与粟特文化研究培训班”在河南郑州正式开班,旨在加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化丝绸之路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推动粟特文化研究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来自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考古文保单位从事文物保护修复、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及考古工作的15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启了为期15天的理论学习与考察实践,本次参访活动是培训班实践考察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州商城遗址作为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发掘与保护成果已成为国际考古界关注的焦点。适逢郑州商城考古发现70周年,本次参访不仅加深了中外专家对中国商代城市布局、礼制文化与青铜工艺的认识,也为不同文明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