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语云:“观剧如读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民族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不仅能为观众带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的熏陶,还能提升道德修养、滋养心灵。
河南是享誉全国的“戏曲之乡”,省会郑州统筹打造“郑州有戏”品牌,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健全制度为保障,通过不断产出优秀戏曲精品、开展各类戏曲文化活动,充分展现戏曲文化的现代魅力,让广泛传唱于大众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为建设有味道、有温度、有厚度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贡献了戏曲力量。
《杜甫·大河之子》剧照
“新”“潮”起来
古老戏曲贴近观众身边
在短视频风行的当下,戏曲工作者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在豫剧创作领域,不断探索“豫剧+非遗”“豫剧+国潮”“豫剧+小剧场”“豫剧+喷空”等“新组合”,传统的豫剧与众多新业态、新场景深度融合,观众纷纷赞叹 “原来豫剧可以这么潮”。
“沉浸式演出让观众很好地和剧中的故事交融在一起,这种新颖的形式让我和女儿对中国戏曲有了新的认识。”……不久前,市民韩女士带女儿在河南艺术中心小剧场观看了一场豫剧。小剧场表演、沉浸式观看、近距离互动,尤其是河南曲艺新名片“喷空”与豫剧的融合,让母女俩备感新颖。
今年“五一”假期,“豫见新生·戏韵无限”2025豫剧艺术潮流周在郑州商都阜民里文化街区火热举办。活动以“城市即舞台”为理念,突破传统剧场边界,豫剧“跃”入城市烟火。豫剧快闪巡游、大剧场名家表演、小剧场互动、非遗传承人技艺展示等内容轮番上演,“潮流破壁”碰撞出璀璨火花。观众不仅可以在大剧场内观看名家演出的经典剧目,还可以边走边看小剧场的演出,体验“戏在身旁”的沉浸式观演乐趣。同时,边欣赏豫剧,边逛非遗市集,也是新鲜感满满。此外,阜民里街区巧妙融合传统戏曲元素与潮流街区氛围,豫剧打卡点、霓虹灯牌与戏曲舞台交相辉映,游客可随处打卡拍照,感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魅力。
培育市场
剧场“出手”安排
戏曲艺术走近大众,离不开各大演出场馆的舞台支撑。作为中原地区重要的文化地标,郑州大剧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鲜明的责任担当,坚持安排优质戏曲演出,着力打造“有趣·有戏·郑州”文化品牌,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提供专业舞台。
郑州城建聚橙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亚红介绍,在演出编排与场次规划上,郑州大剧院戏曲类演出约占全年演出比例的20%,覆盖大、中、小型不同规模,既保留“一桌二椅”的传统美学,也融合现代舞美增强体验。“尊重戏曲艺术的表现规律,我们依据不同剧种特点和剧团需求,对灯光、音响、舞台机械进行定制化配置,保障从《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大戏,小型沉浸式戏曲《复活》、到一人一台戏的《戏曲圆桌派》等小微原创内容的高质量呈现。”张亚红表示,在场地支持方面,剧院不仅提供专业化的演出空间,更积极拓展戏曲展演形态:与谢彦巧·戏音阁联合打造“戏曲圆桌派”,以“一人一台戏”的创新形式打破观演距离,获得观众热烈反响。春节期间合家欢戏曲专场、名家工作坊、演后谈等多元活动,也进一步拉近戏曲与市民的距离,实现从“被动观演”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面对戏曲推广中的市场挑战,剧院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推出多项惠民政策和特殊人群普惠计划,大幅降低观演门槛。重磅打造的“梨园豫彩”戏曲品牌聚焦本土戏曲,一年来已吸引超15家院团亮相,月均推出两场演出;2025年还引入商丘四平调等非遗小剧种,持续丰富本土戏曲生态。“南腔北调戏曲节”则以开放姿态融汇多元剧种,推动跨地域戏曲对话,第五届山河艺术节梅花奖展演更实现“场场有梅花奖得主”,艺术水准与话题效应兼备。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以来,郑州大剧院戏曲板块运营持续向好:票房同比增长20%,演出场次占比稳居20%;新编历史剧《妇好》首演上座率达99%,90后、00后观众超35%,《穆桂英挂帅》《五世请缨》屡屡售罄加演,清晰显示出传统艺术正在郑州焕发新的生机。
张亚红表示,未来,郑州大剧院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深化“戏曲+”融合创新,拓展线上传播与跨域合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戏曲文化生态,持续为“郑州有戏”的城市文化名片注入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动力。
多方推动
百花争艳春满园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戏曲郑州 山青花燃”工程谋划,到统筹资源打造“郑州有戏”,郑州通过“戏曲”抓手,以举办高水平的赛事活动、形式多样的戏曲活动,推动郑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百花争艳春满园”梅花奖艺术名家拜祖大典戏剧晚会、河南省“小梅花”戏剧大赛、“商都戏剧梅林”文化地标、郑州市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盛世梨园我来唱”郑州市戏迷擂台赛等重要活动,让“郑州有戏”“百戏之城”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市共有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郑州市戏剧家协会、河南戏曲博物馆等市属戏曲文艺单位3个;围绕豫剧、曲剧两大剧种,全市共组建6大国有院团与6个戏剧家协会,从中牟、新郑、新密,到荥阳、登封、巩义,戏剧艺术由市区到县区,从剧院到基层,走出了一批以王希玲、虎美玲、王秀玲、张香兰为代表的戏曲名家,在河南省乃至全国戏曲文化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张艳萍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袁娜娜收获河南省第十六届戏剧展演(青年组)香玉表演奖、张海龙收获河南文华表演一等奖等奖项,可谓人才济济。
在艺术创作与剧目生产方面,以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为主要创作单位的剧团组织,近年来改编创作了一大批精品剧目,不仅斩获国家级、省级奖项,也通过剧院演出、惠民表演的形式,收获大批群众喜爱。记者了解,在过去的一年,小剧场豫剧《复活》亮相第十一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让兼具现代感与古典美的戏剧表演完成融合再现;大型历史舞台剧《杜甫·大河之子》斩获河南文华奖;除此之外,《桃花庵》《大祭桩》等8部作品也在服化道等层面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向着精品化呈现持续迈进。
如今,围绕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该中心打造的剧目按照“财政补贴+市场化运作”形式,积极融入市场竞争,进入剧院和群众生活。通过尝试推出崔派名剧《桃花庵》、常派名剧《拷红》、海派名剧《卷席筒》、小剧场《复活》等剧目,面向市场公开表演,在传承弘扬戏曲艺术的同时取得经济效益,激发豫剧精品创作内生动力,促进文艺创新良性发展。
“郑州正在积极围绕文化强市建设,建立健全戏曲艺术传承保护工作体系,着力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的良好氛围,繁荣戏曲文化,打造人文之城。”郑州市剧协有关负责人表示,郑州还计划积极引入国家级重点戏曲项目落地郑州,让郑州的文化特色“立”起来,结合文旅文创“火”起来,融入影视音乐“潮”起来。
当现代化演艺方式与传统戏曲相结合,当舞台艺术演出不仅在剧院舞台上,还在公园里、乡镇间、集市上,“郑州有戏”终会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不断推陈出新中婉转悠扬、飘向远方!
郑州日报记者 左丽慧 秦华 李居正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