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看长视频倒计时广告时,是不是总感觉时间过得有点慢,这可能并不是个人错觉。
近日,有网友发现,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种新型“鬼秤”。据媒体实测,多个平台在播放广告时,实际播放时间比其标明的倒计时总会多几秒。
我们常说,时间是上天给每个人最公平的礼物,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每分每秒都同样珍贵。
本应精准读秒的计时器,竟成了可随意调节的“鬼秤”,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几秒时间差,不仅累积起来是巨大的财富,也是对用户生命的公然挑战。
一直以来,平台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一种隐形的契约关系,用户花费时间观看平台广告,以换取免费观看视频内容的机会,平台则应按着此种约定提供服务,如今却用小动作虚标广告倒计时,擅自延长广告时间,就好比去商店买东西,商家在秤上做手脚,短斤缺两一样,破坏了市场交易的公平原则,违背了基本的商业诚信。
几秒的差异背后,是庞大的流量变现与广告收益。若以每家平台日均近亿活跃用户计算,每个用户多占用3秒,每天即可多产生数万小时的时间价值。这种“时间窃取”绝非技术误差,更可能是一套精密计算的盈利模式,但将其称为一种“模式”仿佛又是高估了它,我们姑且称之为一种“套路”或“骗术”。
靠这种“偷秒”骗术来谋利,非常具有隐蔽性,它不是直接延长广告时间,而是通过操纵心理预期,让这种欺骗变得难以察觉。
看似聪明,实则短视。当用户抱着“再等几秒就结束”的期待时,等来的却是“额外加时”,很容易引发反感,短期降低了成本,长期实则牺牲品牌和口碑,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会逐渐瓦解,甚至选择卸载。
监管部门应当重视这一现象,强化对互联网广告的全流程监管,对违规平台依法处罚并公开曝光。平台自身也不要有侥幸心理,该主动校准广告计时系统,当重新审视短期利益与长期信誉的平衡,要知道信任一旦流失,远比几秒广告价值更难挽回。
在分秒必争的现代生活中,任何人都无权通过欺诈手段窃取他人的时间。面对“鬼秤”广告,我们必须捍卫个人的时间权益,因为被窃取的不仅是分分秒秒,更是每个人不可复制的生命片段。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