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阜民里成了郑州的热词。随着「见郑美好」清凉消暑季的开启,阜民里搭载啤酒节让北庆里首次开放,街区里分布五大打酒区、市集、演艺巡场。启动仪式、啤酒争霸赛、阳台音乐会、轮番上演,节庆热度和街区日常交织在一起。

对于阜民里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在更深层次上,它是一场街区实验。节庆如何转化为「消费动能」,街区如何带动片区,片区又如何折射出「城市的更新逻辑」。

啤酒是这场节庆的核心。阜民里携手金星啤酒打造五大打酒区、金星明星酒款体验、啤酒争霸赛,把单一的饮品变成了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这些啤酒场景并不孤立,传统的节庆活动往往集中在广场或舞台,但阜民里这次做了「全域布局」。与餐饮、市集、演艺结合,形成「旅游综合体式」的体验。

启动仪式让节庆具备了仪式感和城市关注度。游客白天在市集逛小吃、体验非遗,晚上啤酒争霸赛、五大打酒区把喝酒变成互动游戏。以电音、国潮、动漫为主题的巡游,制造了「夜间多重体验」,延展到街区各个角落。阳台音乐会把小红楼改造成城市剧场,让老建筑成为新场景。游客们可以在啤酒区拼酒,也能走进音乐会、临河餐饮。

啤酒变成了「交易+情感」链接的媒介,沉浸式的场景设计让消费行为升级为社交记忆。通过文化和场景的叠加,形成真正的夜间活力,它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也让街区的消费动线自然循环起来。

啤酒节期间,阜民里总客流101万人次,销售额突破1913万元。这种增长如何落在了街区商户身上?美君临销售额提升155%,Jiayuan 提升100%,印象小镇提升94%,逅厚提升92%。

这说明,节庆不仅带来了额外人流,更让原本处于弱势位置的独立品牌,获得了被放大的机会。市集也在啤酒节期间表现突出,销售额同比提升27%。其中章鱼小丸子单品销售同比提升372%,饰品摊位168%。

这些增长说明,啤酒节带来的临时的客流,阜民里完成了强有力的转化及消费力的再分配。本地小微业态被发现、被选择,小吃、饰品等新兴业态被激活。音乐人、表演团队进入街区,推动文化演艺产业链在地化。与金星啤酒的合作,构建了「全国品牌+本地街区」的产业协作模式。阜民里正在从街区商业走向文旅产业的延伸平台。

北庆里的首次开放,是这次阜民里分会场的另一个亮点。临河空间被重新利用,叠加雅集与演出,成为夜间经济的新节点。阜民里的潮流氛围、顺城街的人间烟火、北庆里的雅致休闲,由此联动成一个「复合功能的街区体系」。

阜民里片区前期对空间的梳理规划与概念整合,让街区不再是割裂的,而是互为补充。城市功能从单一的餐饮消费,变成了餐饮+演艺+非遗+夜游的复合。街区的使用逻辑从白天购物,转化为全天候体验。

场景的转化与功能复合让街区不单是消费容器,而是成为一个承载文化、产业和情感的城市单元。

街区是消费容器的同时,更是本地品牌孵化和文化输出的平台。把节庆从消费活动,转变为长期运营的IP资产。管城区的老城更新靠的是点-线-片联动,把一个街区的成功外溢到整个片区。

啤酒节延长了消费时段,夜晚的管城区有了新的活力样本。召集60余家市集商户,零售、餐饮、演艺、安保、服务等岗位,成为灵活就业的承载地。5000万+媒体曝光,把管城区「老城新生」的叙事推向全国。

顺城街、北庆里和阜民里的联动,让片区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旅游综合体」的雏形。这是阜民里啤酒节的最大意义,它让老城区在存量格局下生长出新的能量。阜民里从一个街区的项目,升级为「片区更新」的驱动力。

啤酒节结束,热闹散去,留下的不是空场,而是一份关于城市如何增长的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一个节庆如何通过场景叠加和商业设计,推动街区生长。

在阜民里,101万客流、1913万元销售额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是节庆如何成为增长触发器,如何让一个街区影响整个片区,乃至改写管城区的城市叙事。

(来源:建中商城文旅微信公众号)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