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关于纺织文明的讲述,将数千年的郑州历史娓娓道来。8月31日,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周敏做客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第十期“商都故事会”,以《郑州纺织文明的前世今生》为题,在博物院展开一场穿梭时空的对话。她从5300年前的一只小蚕讲起,串联起古今郑州的纺织记忆与城市年轮。活动间隙,周敏女士接受了正观新闻记者专访,解读纺织如何为郑州注入精神气质,以及文学如何为历史赋予生命温度。
一缕丝线背后的进取与创新
记者:从五千年前的青台遗址丝帛,到近代的国营棉纺厂,您认为纺织这条“丝线”塑造了郑州怎样的城市性格和精神气质?
周敏:为准备这次课程,我专门研读了郑州的纺织历史。在我看来,郑州的纺织史可以追溯到5300年前双槐树遗址出土的那只小蚕,它与近现代的纺织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折射出郑州“创新进取”的城市性格——从远古先民养蚕缫丝,到上世纪国营棉纺厂开创技术先河,这种精神一脉相承。我了解到,郑州厂区作为“一五计划”重点项目,1958年研制出中国首台喷气织机。这种不断自我革新的过程,正是郑州城市气质的生动体现。
记者:在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讲述“纺织”的故事,这对我们理解“商都”文明提供了怎样的新维度?
周敏:在我看来,商都文明是多元文明融合的结果。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车上感受了商城城墙的厚重历史。将纺织纳入商都文明叙事,正是展现了这种文明的多元一体化特质——它不仅体现在青铜器、牙雕等礼器上,也蕴含在纺织这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技艺中。纺织为理解商都文明提供了一个生活化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文明不仅是宏大的,也是细腻而温暖的。
用想象力为历史赋予生命温度
记者:从文学创作视角解读“纺织”“牙雕”这类偏重技术和历史的主题,您觉得最大的挑战和独特乐趣是什么?文学如何为历史赋予温度?
周敏:这实际上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历史本身并非没有温度,很多现当代作家也在从事历史写作。我的方法是赋予历史元素以生命温度——比如将双槐树遗址出土的小蚕写进历史故事,通过它的成长历程,让当代青少年既了解养蚕缫丝的技术,也能从中体会进步与温暖的成长体验。文学的魅力就在于能让远古的记忆变得可感可触。
记者:作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作家,您觉得年轻人该如何了解和关注“纺织文明”这类承载祖先智慧的历史文化?
周敏:对青少年来说,在郑州这样的城市,他们可以先选择一些入门级的纺织工业进程类图书。还有多走访博物馆——比如郑州的纺织博物馆、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都是很好的选择。此外,还可以通过文学书籍激发想象力,让自己在历史长河中自由翱翔。历史不是冰冷的过去,而是可以通过想象变得生动有趣的成长养分。
周敏
儿童文学作家,北京老舍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夏蚕》《我和我的6班》《马可的十四岁》《锣鼓巷侦探团》等。《沙海小球王》《红柳花开》被改编为同名广播剧;《北京小孩》入选中宣部“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获辽宁省出版政府奖;《胡同也有小时候》获2024年《小说选刊》年度大奖,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统筹:王绍禹
编辑:魏泽斌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