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0日,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一楼报告厅内,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张立东以《最早的亳都——郑州商城的始建与命名》为题,带领观众穿越3600年时空,探寻中国最早亳都的真相。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核心学者、郑州商城研究的关键参与者,张立东教授用四十年的学术积淀,揭示了这座商代都城如何从考古发现升华为文明坐标。讲座结束后,正观新闻记者围绕学术争议、考古证据、博物馆教育等议题展开专访,呈现这位考古学者对文明根脉的守护与传承。
考古发现与学术争议:从质疑到共识的跨越
记者:在郑州商城被发现之前,学术界对“亳”的地位有哪些主要争论?郑州商城的“破土而出”,为何能被学界普遍认为是终结这场三千年争论的“决定性证据”?
张立东:主要争论有四种说法:陕西杜陵“杜亳说”;河南偃师“西亳说”;河南商丘“南亳说”;山东曹县“北亳说”。郑州商城发现后,起初认为可能是隞都,后来邹衡先生提出是早商都城“亳”,引发持续到20世纪末的争论。直到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越来越多人同意郑州商城是亳都的说法,关键证据在于其规模——郑州商城是早商时期规模最大的城,且出土青铜器如杜岭方鼎等代表当时国家最高水平。2004年,郑州以此为基础成功申请“八大古都”之一。如今,反对“亳都说”的学者已经越来越少。
记者:除了宏大的城垣和宫殿基址,还有哪些关键性的考古发现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确立了郑州商城作为亳都的地位?
张立东:我从三个角度来说。一是遗迹方面:郑州商城是早商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仅从考古实物来看,它也最有资格被称为亳都。二是遗物方面: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多、等级高,比如杜岭一号、二号方鼎,高达一米,重达八十多斤,堪称“国之重器”。这些器物无论是材质还是工艺,都显示出王都的气象。三是文献与文字证据:传世文献如《左传》记载晋国曾在“亳城”会盟,注释指出“亳”就在郑国范围内,与郑州商城位置吻合。汉代这附近还有“薄亭”,亭名往往沿袭古地名,这是一条重要线索。出土的战国陶文中,“亳”字出现的频率极高,占90%以上;还有“薄亭”“亳聚”等字样,以及韩国钱币中的“亳百浧”,都指向这里与“亳”的密切关联。这些材料共同构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证据链。
个人学术生涯与郑州商城的研究历程
记者:您长期致力于郑州商城研究,并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等项目。最初是什么让你与郑州商城结缘?研究中有哪些难忘的瞬间?
张立东:我最初是在北大读书时,听邹衡先生讲郑州商城。那是1984年,争论最激烈的时候,邹先生却非常自信,认为自己的判断没有问题。他那种风采和学术自信深深吸引了我,我从此立志要从事夏商周考古。本科阶段我就常向他请教,后来推荐免试读研,就选择邹先生作为导师。
读博期间,我主要做年代分期研究,完成了二里头文化与郑州二里岗文化的分期工作,那是当时的基础性研究。博士毕业后我进入社科院考古所,先后在二里头、偃师商城工作。后来参与《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的撰写,负责郑州商城部分,那是我第二次系统接触郑州商城,对城墙、宫殿、墓葬、陶作坊等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断代工程”期间,我主要负责文献方面的论证。1999年我出国研究,虽转向美术史,但仍写了几篇关于郑州商城的文章。2013年回国后,我在河南大学重新讲授夏商考古,又回到这个领域。最近几年我重点研究城址布局,比如内城六门、外郭八区等,也重新审视“亳”字的字形与含义,尝试用美术史的方法解读它背后的历史场景。
未解之谜与博物馆的时代价值
记者:关于郑州商城,您认为目前最大的学术未解之谜是什么?
张立东:如果说“未解之谜”,首先就是商王墓葬至今没有发现,这是考古工作的一大遗憾。其次,外城的结构和功能也还不清楚——目前在西部和南部发现有城墙,其他区域可能是利用河道或洼地作为防御体系。这些都是有待未来考古工作解答的问题。
此外,多学科交叉研究也带来了新的课题。比如通过DNA分析研究人群来源,通过碳氮同位素分析当时人的食谱,还有地质考古、水系变迁等等。可研究的方向很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谜团”,而是更广阔的科学问题。
记者:您认为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最大的特色和意义是什么?它对普通人理解“早期中国”有何帮助?
张立东:这座博物馆建在遗址之上,对不同人群有不同意义。对政府而言,它是展示郑州古都文化的“城市客厅”;对考古学者来说,它既保护了未发掘的遗址,也为文物提供了良好的保管与展示条件;对公众而言,它则是了解郑州与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窗口。
郑州商城与晚期城址不同,它的遗迹大多埋在地下,没有明显的地表标识。普通人即使站在遗址上,也可能毫无察觉。博物馆通过沙盘、复原、对比展示等方式,把看不见的城变为看得见的历史。它帮助我们理解郑州在中国早期国家形成阶段的中心地位,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早期中国”的真实存在。
统筹:王绍禹
编辑:魏泽斌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