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3日下午,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第十四期“商都沙龙”如约而至。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玲教授以《舌尖上的商朝——从郑州商城看3600年前的饮食密码》为题,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解码商代饮食背后的社会密码。活动后,张玲教授接受正观新闻专访,围绕商代饮食结构、酿酒技术、海贝贸易及文创创新等话题展开深度对话,揭示一个鲜活立体的商代社会图景。
饮食:阶级分化的“味觉密码”
记者:商代平民与贵族的饮食结构有何不同?这种差异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分层?
张玲:最直观的差异体现在食材种类与获取方式上。贵族主食以稻米为主,这种作物在3600年前的黄河流域属于稀缺资源,而平民以粟(小米)、黍(黄米)为主,这些作物耐旱易种,是北方常见的“救命粮”。肉类方面,贵族餐桌常见鹿肉、海鲜甚至经过加工的“远洋食材”,而平民则依赖野菜、猪肉等易得食材——有趣的是,商代平民并非完全不吃肉,但多为四肢等当时认为的低价值部位,贵族墓中却常见完整猪牲。最后,在餐具器皿方面,贵族多用青铜器,平民则多用陶器。
记者: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张玲:说明了商代社会分层明显,贵族掌握了更多的资源,也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权力,能吃到最稀缺、最优质、最广泛的食物。甚至贵族喝的酒,纯度都比平民的高。更值得注意的是商代炊具的差异,贵族用青铜鼎煮食,平民则用陶器,这种“器物分层”比食材差异更能够直观体现阶级差异。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印度洋海贝,说明商王朝不是一个封闭的圈子,它可能已构建起覆盖亚欧大陆的贸易网络,这种“全球采购”能力是贵族饮食奢华的底层支撑。
酒香:农业革命与信仰的交织
记者:商人爱酒闻名于世,他们的酿酒技术如何发展?与农业种植结构有何关联?
张玲:传统观点认为“酒是农业剩余的产物”,但近年新的考古发现挑战了这一认知。比如,舞阳贾湖的粮食丰富程度要比商代差得多、岭南一带地区当时也没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这些农业并不富饶的时代、农业并不发达的地区也都酿酒。基于这些现象,学者推测,酿酒可能源于对自然发酵现象的观察——野果、蜂蜜甚至发酵的谷物都可能成为“偶然发现”。
综合来说,粮食的丰富会带来酒的品质提升、品种增多、产量更加稳定。同时酒的酿造来源不一定完全靠粮食,比如用野果子可能就是一种偶然的发现,后来经过人们的思考和技术改进,将酿酒推向新高度。
酒既是贵族享乐的工具,更是维系神权政治的纽带——商王用酒祭天祀祖,通过“共享神酒”强化统治合法性。同时,酿酒业可能倒逼农业结构调整,比如为获取优质酒曲原料,商人可能刻意扩大稻米种植,这种“为酒务农”的现象,反而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海贝与文创:解码商代“全球化”
记者:商代墓地出土的印度洋海贝是担任货币价值还是仅为奢侈品?
张玲:两者兼有,且功能重叠。郑州商城书院街墓地出土的海贝,经检测来自印度洋,且经过钻孔、磨平等加工,说明它们被精心处理过。甲骨文中的“贝”字与财富相关,而海贝本身兼具装饰、货币、祭品等多重属性——就像今天有人把黄金做成首饰同时作为投资品。同时,海贝的“稀缺性”强化了其价值:只有贵族能拥有大尺寸、完整海贝。
记者:您如何看待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商小鲜”系列文创?比如“亳”字咖啡、城墙形糕点?
张玲:这是非常成功的文化转译。商代文化常被贴上“厚重”“神秘”的标签,但“商小鲜”用“吃”这个最日常的入口,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博物院很用心地对细节进行还原——比如城墙糕点用模具压出夯土层纹理,咖啡拉花模仿甲骨文“亳”字,这种“微创新”既保留了文化内核,又符合现代审美。
如果提建议的话,希望未来能增加“五感体验”:比如复原商代酒器让观众闻到复原的商代酒香,或用全息投影展示海贝贸易路线,甚至开发“商代食谱”体验课——让观众亲手用陶甑蒸粟米,用骨勺舀饭。历史不该是橱窗里的标本,而应是能尝、能摸、能对话的活态存在。
统筹:王绍禹
编辑:魏泽斌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