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文旅融合是新时代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在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旅游需求持续升级的今天,唯有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才能让文化在旅游中焕发活力,让旅游在文化中彰显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 + 旅游”叠加,而是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功能互补实现的深度协同。当前,文旅融合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有的地方文化资源挖掘不深,旅游产品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观光层面,文化内涵彰显不足;有的产品同质化严重,跟风打造古镇、民俗村等项目,缺乏独特性和吸引力;有的融合机制不健全,文化与旅游部门协同不足,资源难以有效整合;还有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智慧服务水平不高,影响游客体验。这些问题制约着文旅融合的质量和效益,亟需以系统思维加以破解。
推进文旅融合,首先要深挖文化内涵,筑牢融合根基。文化是文旅融合的核心竞争力,失去文化支撑的旅游就会沦为无源之水。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将文物古迹、非遗项目、传统技艺等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游览中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梳理地方历史脉络、民俗风情、名人故事等,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IP,如红色文化、古镇文化、民俗文化等主题旅游线路。推动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各环节,从景区命名、景观设计到文创产品开发,都要体现文化底蕴,让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中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
推进文旅融合,关键要创新产品供给,满足多元需求。旅游产品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必须紧跟消费升级趋势,推出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发展体验式旅游,开发非遗体验、手工艺制作、民俗活动参与等项目,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增强互动感和获得感。打造复合型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 + 演艺”“旅游 + 研学”“旅游 + 康养”等融合业态,如实景演出、文化研学基地、康养度假区等,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培育夜间文旅经济,推出灯光秀、夜市、夜间剧场等项目,延长旅游消费链条,让“白天观景、晚上走人”的传统模式成为过去。
推进文旅融合,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优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是文旅融合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打通景区“最后一公里”,实现“快进慢游”的交通体系,让游客出行更便捷。完善景区配套设施,优化游客中心、停车场、卫生间等服务设施,注重无障碍设施建设,提升服务的人性化水平。推进智慧文旅建设,运用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智慧景区、在线预约、电子导览等服务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某地”,让旅游更高效、更便捷。
推进文旅融合,还要强化科技赋能,拓展融合边界。科技是文旅融合的“加速器”,能够为文化传播和旅游体验插上翅膀。利用数字技术活化文化资源,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展示文物细节,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文化魅力。发展数字文创产品,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动漫、游戏、数字藏品等,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广文旅资源,通过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方式,打造网红打卡地、热门旅游线路,提升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文旅融合,必须要健全协同机制,凝聚融合合力。文旅融合是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主体协同发力。建立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动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政策协同、规划衔接,形成“一盘棋”发展格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当地居民等主体投身文旅融合项目,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发展模式。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推动跨区域文旅资源整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如跨省红色旅游线、流域文化旅游带等,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诗和远方终于走在了一起。”文旅融合不仅让旅游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更让文化传播有了载体、有了活力。推进文旅融合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久久为功地坚持和精益求精地追求。只要我们始终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体,不断创新融合路径、提升融合质量,就一定能让文旅融合成为推动文化繁荣、促进经济发展、丰富群众生活的强大引擎,让更多人在旅途中感受文化之美,在文化中体验旅游之乐。
(来源 郑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