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在这漫长的探索历程中,几代考古人用手铲解读泥土之下的早商文明,也逐渐拼合出3600多年前的社会图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在接受正观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郑州商城的发现,让人们了解了商怎么样一步步走向伟大。
杨文胜
“城墙的发现当然是郑州商城考古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当时大家都不相信这是商代早期的城墙”,杨文胜回忆道。尽管后世从战国、汉唐至明清甚至民国时期仍不断修葺沿用,但学界最初难以想象,早在3600年前,中原先民就已具备建造如此宏大工程的能力。城墙的存在,不仅实证了早商时期的社会组织与技术水平,更成为重新理解商代文明的关键起点。
他指出,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明因甲骨文和青铜器早已广为人知,但商文明如何起源、如何发展,却长期成谜。而郑州商城的发现,正填补了这段空白。“我们在这里发现了更早的文字痕迹,比如牛肋骨刻辞,也找到了青铜器的起源线索,城市的规划特征——水系、墓葬、建筑群、道路和手工业分区……这些都让我们看清了商代何以成为‘商代’。”
对于大众而言,商代历史常显得遥远而晦涩。考古工作如何帮助普通人走近这段灿烂文明?杨文胜认为,考古不仅是发掘,更在于解读与对话。“我们需要双向交流,不仅是专家告诉公众‘历史是什么’,更要共同观察、探讨这些3600年前的遗存,理解它们所诉说的故事。”
作为连接学术与公众的桥梁,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也承担着重要使命。杨文胜特别肯定了其在公众考古方面做出的努力。“这座博物馆建在遗址之上,有天然的优势,但也面临馆藏和展陈上的挑战。因此它更需借助讲座、沙龙、专家互动等活动,让冰冷的器物变得可触可感,让深奥的历史变得生动亲切。”
谈及未来的考古方向,杨文胜表示将从“点状研究”走向“系统梳理”。过去因材料有限,研究较为零散,而近十年来大规模、系统性的工作,尤其是对水系、道路系统和祭祀遗迹的整体分析,使学界有望重构一座早期商都的完整面貌。“我们希望让大家了解伟大的商文明是如何走到现在的,这就是考古能做到的,也是我们希望做到的。”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