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八大古都之一,文化遗产灿若星河,而坐落在丝绸之路申遗东端起点巩义的巩县石窟,堪称中国石窟艺术的璀璨瑰宝。它不仅是古代石刻艺术的巅峰代表,更以无声的史诗,铭刻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与文化包容,展现黄河文明深厚的底蕴与永恒的创造力。
自2023年起,一支平均年龄超过55岁的摄影团队,历时两年时间,用镜头深入探索巩县石窟的每一寸肌理,捕捉鲜为人知的精微细节。这场历时两年多的光影探索结晶,终于迎来绽放——8月25日,“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开幕式在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举办。展览通过120余件摄影作品,再现巩县石窟艺术精魂。
震撼心灵的视觉诗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践行守护文明根脉、诠释黄河精神、激活历史文化时代价值的使命担当,特举办了此次展览。
本次展览是2025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合作举办的“天地之中·‘镜’界郑州”全国摄影展系列活动之一,由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河南省摄影家协会、郑州日报社、郑州市文物局、郑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巩义市委宣传部承办,中国摄影报社、郑州博物馆、郑州市摄影家协会、巩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巩义市文物局、巩义市摄影家协会协办。
巩县石窟是北魏皇家石窟、丝绸之路与黄河文化交汇的重要文化遗产,始建于北魏时期,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1个,摩崖大佛3尊及历代造像龛328个,大小佛像7743尊,造像题记及其它碑刻186篇,集中在百米左右的范围内。巩县石窟不仅是佛教东传、中西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更是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与黄河文明交汇点上的一颗艺术明珠。石窟结构紧凑,造像艺术精美,在国内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堪称中原地区石窟艺术的杰出典范。
本次展览聚焦巩县石窟的历史考古、文物保护与当代转化,通过本土摄影家历时两年多的系统性创作,五万多次快门的按动,最终将巩县石窟的历史沉淀与时代光华,凝固成一幅幅震撼心灵的120多幅视觉诗篇,那些穿越千年的石刻纹路,在摄影家的镜头下流淌出黄河与丝路交织的文明密码,深情再现了巩县石窟艺术精魂。
古都新城的“镜”界风华
“本次摄影展作品均来自基层文化文艺工作者之手,他们用简单的工具,以执着的精神,耗时两年多时间,用光影精准捕捉石窟的艺术风貌,用镜头深刻诠释其背后的匠心与美学,最终用图像宏大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与辉煌。”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武皓表示,本次展览从万余件作品中精选120余件,件件都为精品,镜头背后,是视角之新、表达之变、传播之效,更是文艺工作者交给时代的一份崭新的答卷。
“在拍摄前,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但开始后发现困难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比如,石窟白天游客络绎不绝,什么时候去拍?窟内空间狭小、光线昏暗,地面凹凸不平,石窟内外如同瓷器店,处处要小心翼翼,怎么拍?为此,我们请老师、看资料、买画册,不断加深对创作的理解;为了避免白天影响游客,我们‘人约黄昏后’,搬设备、走电线、搭脚架,用了200多个夜晚,才呈现出这些照片。” 开幕式上,本次影展创作团队的核心成员王向阳分享了在拍摄过程中的感悟与故事。
参展作者张欣伟说,参与拍摄的十多位摄影师均来自于巩义本地,大家都抱着“为家乡做点事”的朴素初心,用相机虔诚地感受古代艺术家一锤一凿留下的艺术杰作,希望能为大家呈现家乡的文化瑰宝,用镜头追寻我们心中的大美中原。
漫步展厅,观众无不震撼于摄影家们捕捉到的精微之美、沉静之美、稚朴之美、多元之美。他们镜头下的雕刻细腻入微,或庄严肃穆、或温婉动人、或低眉垂目的造像,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造像风格与审美趣味,观众分明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响与光影的魅力在静静流淌。“我曾去巩县石窟参观多次,观看过展览,不禁感叹摄影家们都有着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他们把石窟的美提升了。”观众谷先生说。
光影与石刻的艺术对话
展览开幕式后,展览策展人、著名石窟艺术研究专家、特邀摄影家代表为观众导览,他们以专业的视角,深度解读这些精彩影像背后的故事。随后,在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鲁豫主持的对话访谈中,业界嘉宾们围绕着“光影如何赋能石窟文化传承”,开启了一场更深入的对话。
当北魏工匠的凿刀遇上现代摄影的快门,当千年石窟的静默遇上镜头捕捉的瞬间,摄影家究竟能为历史遗产的传承找到哪些新路径?石窟摄影如何突破技术难题还原历史细节?如何以艺术创新让古老石刻与当代观众共鸣?如何通过影像传播让黄河文化、丝路精神“活”在当下?访谈中,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吴健,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编,《中国摄影》杂志社社长陈奇军,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摄影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任世琛,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摄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袁蓉荪与展览作者代表深入交流。
从深夜拍摄的灯光控制聊到HDR技术还原的佛龛层次,从“吴带当风”的线条美学谈到AI互动的当代表达,从巩县石窟的皇家礼佛场景延伸到云冈、龙门、敦煌的影像联动……摄影家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大家纷纷表示:光影是跨越地域的语言,石窟摄影从来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技术、艺术与文化的三重对话,对历史的敬畏是石窟摄影的前提。当巩县石窟的忍冬纹与敦煌壁画的莲花纹在影像中相遇,当黄河的雄浑与丝路的绵长通过镜头交织,摄影家们其实在完成一场“文明的拼图”——这正是摄影赋予文化传承的独特价值。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人拿起镜头,让石窟的千年佛光、黄河的万古奔流,在新时代的光影中永远闪耀。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8日,大家不妨走进郑州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巩县石窟的永恒之美,体验这场光与影、石与史的艺术对话,体悟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丝路精神的悠远绵长。
记者 秦华 文 马健 唐强 徐宗福 李新华 图
编辑:宋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