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流大学到产业一线,一座贯通产学研、破解合作堵点的桥梁,正成为双方所需的“加速器”。
8月21日至22日,“科创郑州·共创未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专场项目对接活动在郑举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携8个顶尖专家团队赴郑开展项目交流合作。
科研成果转化,是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也是高校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突破口。据了解,此次活动是郑州市科技局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共同组织的“科创郑州·共创未来”专场项目对接活动,带来的对接项目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网络通信多个领域,推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前沿科研成果与郑州的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深化校地合作,为郑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科创动能。
科研人员的“同频共振”
“校企的‘双向奔赴’需要一座‘桥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党委副书记杨国华认为,双方研发人员线下直面交流,能实现更充分的信息共享,探讨目前企业真正的技术难题,在创新优化思路上很快能“同频共振”。
8月21日上午,项目对接洽谈交流会在龙子湖智慧岛大厦郑州海创中心开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8个专家团队与郑州超聚变、阿帕斯、福耀玻璃、中国联通郑州分公司等10家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分组洽谈,双方围绕技术需求、合作模式、产业化路径等方面进行面对面交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研究型大学,拥有强大的师资团队,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产业转化能力,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人才高地。
本次来访的专家团队阵容强大,包括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加拿大工程院两院院士张大鹏,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产业公司董事长、道合科技投资创始合伙人叶伟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助理院长、新医学研究院院长杜洋等10余位涵盖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顶尖学者和科研负责人。
“张大鹏院士从事模式识别、图像处理以及生物特征识别研究,希望大数据应用于生物特征识别的技术优势能落地应用,昨天跟三家公司交流洽谈,后续也会探讨如何进行下一步合作。”杨国华说道。
深圳市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崔曙光院士团队代表农华斌此次带着AI与网络通信的双向融合技术等三项科研成果与中国联通、阿帕斯两家企业会谈。
“这次会面我们分享了网络通信领域内容,尤其是团队研发的‘大元模型’在网络场景中的应用,该模型可依据网络任务需求实现资源的智能调配,联通对这一技术方向比较感兴趣,这次碰面双方都有了初步了解,后续也会进一步探寻潜在的合作方向。”农华斌表示。
支持共建联合创新中心
“希望这次交流能把学校科技创新成果和郑州龙头企业有转化上的合作,建立横向课题攻克企业技术攻关和难题。”杨国华表示,希望将国际领先成果转化落地,与郑州政府和企业开创校地合作新开始。
8月21日下午至22日,专家团队先后赴郑东新区、高新区、航空港区,实地调研新开普、超聚变、汉威科技等企业,通过实地考察,更直观地了解郑州的产业基础、企业技术痛点和发展规划,也能为后续研发合作和成果转化找准切入点。
“若前期合作进展顺利,也希望以大学创新中心的形式落地在郑州,与区域内龙头企业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杨国华表示,本次对接也想凝练出一批优质项目,共同推进产业转化工作,力争产出有亮点、有影响力的成果,发挥学校的科技创新优势。
搭建供需对接桥梁
据了解,“科创郑州·共创未来”系列活动是由郑州市科技局组织的系列成果转化与项目对接活动,搭建供需对接桥梁,加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目前,该局已举办4场系列活动,共发布新能源、新材料、绿色技术等领域技术成果126项,能力清单44项,邀请近200家企业及10家金融机构参加活动,现场组织42家企业进行项目对接洽谈,达成合作意向9项,签约4项。
郑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企业出题、科研团队答题、政府助题”的合作模式,支持校方与郑州市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助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前沿科技成果更快、更顺畅地在郑落地转化。
本报记者 刘盼盼
编辑:宋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