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外地,自己的名字却在家乡社区被冒名申领多项国家补贴?据澎湃新闻报道,长期在广州市工作的41岁湖南衡南县栗江镇男子陈长前,今年6月回乡办理更名业务时,意外发现被人冒名进行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失业登记,并申领了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生活费用补贴。

8月18日,石滩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罗新展表示,陈长前被冒名申领补贴一事属实,因为镇政府政务服务部门此前要求居委会每个月录一百个人的信息到就业服务系统中,但办事的老百姓人数不够;为完成任务,镇里面让居委会工作人员随意录入人员信息并补足差额。“去年6月以后,就没再进行这样的操作,申领的补贴只是凑人数,并没有真正拿到补贴款”。

湘易办中,陈长前被冒名办理的生活费补贴。图据澎湃新闻

从报道看,之所以出现堂而皇之地冒名,就在于上级部门明确的指标:每个月录一百人的信息到就业服务系统中。国家补贴本是为人服务,缓解部分群体的生活压力,在这里却成了人为的数字填报游戏,未免让人心寒。

或许是为了显示促进就业帮扶业绩,就把本无相关需求的鲜活个体异化为系统表格中的“工具人”,这是明显的任务式造假。即便没有真正发放补贴,这种造假也说不过去更不可取。更何况,任何随意的造假,都是在透支基层政府的公信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任务式造假?说到底还是脱离了群众实际,偏离了服务初心,其危害远不止于一人一事的信息冒用本身。要知道,当一些人的真实就业状态被冒名为“失业”“困难”,并被录入相关系统时,这不只是在破坏就业服务的信息收集,还可能对真实的民生需求研判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

需要追问的是,具体的指标任务源自哪里?为何会制定这样不合理的要求?若是审批通过,这些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生活费补贴又将流向哪里?监管环节为何没能发现这类冒名造假?这些问题需要一个答案。

对此,衡南县联合调查工作专班通报称,经相关部门审核,申请均未审批通过,“湖南省人社一体化业务管理系统”显示,该社区没有居民领取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生活费补贴。衡南县已启动问责程序,同时将加强业务培训,推动相关工作规范开展。

此次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出基层公共服务工作中的诸多问题。要破局,除了问责,还须将“人”重新置于政策执行的核心。比如指标设定,应植根于真实需求,并依据真实数据进行相应调整;比如考核标准,也应动态调整,不应局限于数据上服务多少人,而在于真正有效服务了多少人;比如监管环节,要严防数据造假,更要严惩任务式造假。

唯有真正回归“为人服务”的初心与本质,才可能让补贴真正指向每一个真正需要服务的人,让惠民政策的阳光照射到更多角落。

(原题为《男子疑遭冒用申领多个国家补贴,岂能为完成任务凑人数造假》来源 红星新闻)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