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城区文化路旁,苑陵中学门前店铺林立。步入校门,石碑上的蔡元培像与其题写的校名,带人回到百年前的峥嵘岁月。
学校抗日阵地
新郑党史研究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1934年10月,周振载(新郑人,又名周瑞林)和张琴斋(新郑人)等人在新郑县城西街老司亭(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新郑面粉厂)创办了私立中学,并成立校董会,周振载和张琴斋分别任正副董事长,推举周振载为校长。特请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为该校题名“苑陵中学”,并聘他为该校名誉校长,同时,请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霖为学校题写一副对联。
苑陵中学校园一角
1937年七七事变后,新郑进步青年陈新(又名陈子三、陈锡恩,新郑八千枣陈人)、张若谷(又名张葆和,新郑城北李垌人)受上级党组织派遣,回新郑领导开展抗日斗争。他们以在私立苑陵中学和县立中学任教师的身份为掩护,在苑陵中学校长周振载的支持下,以苑陵中学为基地,在学生中大力发展抗日骨干,组建抗日武装组织民先队,积极进行抗日斗争。
为扩大抗日活动的规模,他们以民先队为依托,以民先队员为骨干,积极动员广大爱国师生成立宣传队、话剧团和歌咏队,分赴全县各地,以演话剧、演讲、举办抗日漫画展览、出墙报、办刊物和教唱革命歌曲等形式,宣传党的抗日纲领和抗日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
党的战斗堡垒
为发展党的组织,加强对新郑抗日组织的领导,壮大抗日力量,1938年10月,豫西特委组织部长席国光(又名纪西、纪希文)受党组织委派到新郑,传达上级指示精神,改组民先组织,并着手筹备建立新郑党的地方组织。他以民先队为基础,先后建立党的苑中支部、城厢支部和东区支部,并于1938年11月,在大陆药房成立中共新郑县委。陈新任县委书记,刘国英任组织部长,陈敏之任宣传部长,县委机关设在苑陵中学。
新郑县委建立后,以苑陵中学为基地,以吸收在校师生为组织成员主要来源,积极发展壮大党的基层组织。1938年底,在苑陵中学建立教师支部,教师党员冯汝(又名冯健生)为负责人,同时负责筹建学生支部。次年春,苑陵中学学生支部建立,郑全福任支部书记,翟明礼、刘天乙分别担任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后郑全福、刘天乙毕业离校,翟明礼接任支部书记。不到一年时间,发展学生党员20余人。
在发展壮大党的基层组织的同时,新郑县委还团结带领广大教师学生积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他们为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启发教师学生的革命觉悟,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为学生们讲北伐战争、红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的故事。
此时,苑陵中学聚集了一大批具有爱国思想的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为党培养和输送大批抗日志士和革命干部奠定了人才基础。这一时期,新郑县的抗日活动也达到高潮,苑陵中学也成为全县抗日活动的“红色暗堡,革命摇篮”。1944年4月,日军占领县城,苑陵中学被迫停办。
如今百年名校
日本投降后,私立苑陵中学重新开学,并于1946年3月,在孟庄南门外开办谢庄分校,招生2个班,至1947年10月停办。1948年底,新郑县人民政府把原县立中学、县立师范和私立苑陵中学合并为新郑县初级中学,校址在原县立中学旧址(设于城内东门里),有学生12个班,300余名学生,有教师18名。
1984年,新郑县人民政府在文化路中段东侧征地11亩筹建新郑县县直中学,1985年建成教学楼2幢、办公楼1幢。原县直学校初中部学生、教师职工迁至新校舍,1989年7月,县直中学改名为苑陵中学至今。
抗日战争时期,新郑县私立苑陵中学是新郑县抗日组织活动基地之一,开展了各种抗日救国活动,培养一批革命人才,向抗日根据地输送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志士,是新郑县“红色堡垒”,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
随着新郑教育事业的发展,新郑市苑陵中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中,一脉相承的是“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苑中精神,荣获了多项荣誉称号,成为一所“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师生幸福”的百年名校。
记者 张立 通讯员 杜国召 文/图
编辑: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