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米的葡萄长廊架起一片绿色穹顶,枝叶层层叠叠织成天然隧道。慢慢凑近,浓郁的玫瑰香直往鼻腔里钻——这是90后“新农人”杨冬位于中牟新区官渡镇孙庄村乡谣农场的葡萄基地,挂满枝尖的阳光玫瑰,青珠般莹润,摘一颗咬下去,脆爽的果肉在齿间裂开,玫瑰香瞬间在舌尖绽放,甜得清透、鲜得利落。
杨冬种植葡萄从一开始就走“精致路线”。果型圆整、串型匀称是基本要求,每一串都要经过分级培育,连挂果的方式都“科技味儿十足”,松散式种植方式让每粒果子都能晒到太阳,自然上色、慢慢攒糖,难怪那股独特的玫瑰香,成了消费者嘴里“忘不掉的味儿”,深得市场认可。
这份香甜背后是他“跟土地较劲”的执着。在全年的栽培时节里,他都要刻意绕开化学药物,用“以草养地”的法子调节土壤,让果树根系在舒服的环境里扎深;冬天在树行间套种油菜,春天把油菜破碎还田,既压了杂草,又给土地添了肥力。土壤里的有机质慢慢增加,空气的温湿度也刚刚好,葡萄在这样的“小天地”里,长得扎实又健康。
这份事业从不是顺风顺水。“因为今年4月的一场大风,损失了2万多元的收成,这无疑是迎头一击。”杨冬说,为了不让葡萄生病、减少化学药剂,村里的大叔大婶们跟着他冒雨加班铺避雨棚,雨打湿了衣服,手磨红了,没人喊停——大家都知道,杨冬要的不只是产量,而是实实在在的好品质。
这几年,随着阳光玫瑰葡萄面积的增加,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原本每亩投入1万元产出4000斤的果子,现在很多种植户硬是压缩成5000元至7000元投入,产出6000斤至1万斤的亩产,果子产量的极速增加又促使种植户提前采收,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消费者不认可口感,原来的香甜变成了憨甜或酸甜。
“劣质果没出路,还是得品质为王。”杨冬偏不跟着卷,他守着自然农法,不催熟、不省投入,让葡萄慢慢养糖,就为了把那口纯粹的玫瑰香送到消费者手里。杨冬坚信这份“甜蜜事业”靠的从来不是急功近利,而是扎根土地的耐心与真心。
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徐少杰 文/图
统筹:赵青
编辑: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