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交响序曲《黄河回旋》的音符在郑州大剧院穹顶下回荡,九曲黄河的千年涛声仿佛穿越时空,与新时代的音乐脉搏共振。8月14日晚,“唱响黄河”——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届全国声乐展演闭幕式交响音乐会在此落幕,这场以黄河文化为根脉的艺术盛会,不仅是全国声乐精英进行交流切磋的平台,更是一场用旋律书写黄河文明、用歌声传承民族精神的文化巡礼。

一河诗画:

音乐叙事中的黄河魂与爱国情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曲家李仲党笔下的《黄河回旋》以交响哲思重构了母亲河的精神图谱——全曲既有交响诗自由的叙事和抒情,又有史诗性饱满的回旋奏鸣,弦乐组的缠绵如河水九曲,与铜管声部的雄浑表达出对黄河母亲的敬仰之情,木管乐器的灵动化作河畔人家的袅袅炊烟,诉说着黄河儿女对黄河母亲的深深眷恋。

大河滔滔,哺育了一代代中原儿女。当著名指挥家谭利华执棒河南交响乐团奏响这部作品,舞台光影与旋律交织,恰似一幅流动的《黄河万里图》,让观众在音乐旅程中开启了一场文化寻根。

《黄河颂》作为开场歌曲,堪称整场演出的精神坐标。湖南选手任廷的豪迈唱腔,与众多演绎过此首歌曲的知名歌唱家的史诗气质一脉相承,将黄河——这条被誉为“民族摇篮”“文化发源地”的母亲河的自然伟力升华为民族精神图腾。在历史厚重感与时代使命感的激荡中,观众深切感受到流淌在血脉中的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母亲、故乡、祖国,是音乐的永恒主题。浙江选手沈佳瑜一曲《那就是我》,以深情婉转的唱腔将游子对母亲的眷恋、对故乡的遥望揉进每一个音符,勾起无数人对故土与亲人的缱绻情思,让“思念”二字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

歌剧《沂蒙山》感人至深地讲述了沂蒙军民的鱼水情、战友情、母子情等真挚情感。上海选手张曦演绎其中的唱段《再看一眼亲人》,以饱含深情的嗓音唱出军民离别时的不舍与牵挂,让那段烽火岁月里的真情故事在歌声中重现,沂蒙精神的厚重感与温暖力扑面而来。

广西选手周彬演唱的歌曲《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用铿锵有力又不失温情的歌声将“家国相依”的朴素真理唱进人心,旋律中既有对祖国的赤诚热爱,也有对小家幸福的珍视,“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如誓言般坚定,唱出了新时代中国人对家国同频的深切感悟与拳拳赤子心。

八方和鸣:

地域文化的交响共鸣

这场音乐盛会恰如一条文化纽带,将全国各地的音乐精华汇聚中原。

四川选手王梓源的《格桑梅朵》充分展现了藏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在优美且富有感染力的旋律下,唱出了细腻的思念与深切的期盼。

上海选手刘鑫宇的陕北民歌《摇三摆》则以信天游的高亢嘹亮,将黄土高原的生命律动演绎得淋漓尽致,印证了“民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歌声”的艺术真谛。

而河南本土选手李贝贝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演绎,令人印象深刻。作为经典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该歌曲早已家喻户晓,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深厚情感。李贝贝以其温柔细腻的唱腔,与塔吉克族民歌特有的婉转旋律巧妙融合,以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赋予了这首经典民歌新的生命力——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特点,也让观众再次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地域、连接心灵的独特魅力。

更值一提的是,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作品以其独特魅力、创新表达,为整场音乐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启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河北选手郝怡然的《粉墨春秋》将京剧唱腔与声乐技巧熔于一炉,时而俏丽刚健,时而深沉委婉,在抑扬顿挫之间显露国粹的韵味。河南选手司岩演绎的《贵妃醉酒》,以深厚的功底展现了梅派唱腔的精髓,现代编曲与传统戏曲碰撞出强大的情感张力,古典美学在交响伴奏中焕发新生,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河南选手聂文超唱响的《北京颂歌》,以跨越时代的情感穿透力,将“阳光洒满金色的北京”的经典旋律化作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密码——其唱腔中既有中原儿女的豪迈底气,又饱含对首都的赤子深情,恰似黄河之水滋养下的文化根系,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蓬勃生机。

还有安徽选手罗静带来的歌剧《党的女儿》选段《万里春色满家园》,用醇厚的嗓音勾勒出革命年代的理想之光。当“愿将这满腔热血染山川”的唱词响彻剧场,红岩精神与黄河文化在旋律中交融,既有对英雄信仰的深情礼赞,又暗含着对新时代“黄河万里春”的美好期许,让红色基因在音乐中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通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艺术呈现,这些作品不仅构建起多彩的文化图景,更凸显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摇篮的开放格局与恢宏气度。

薪火相传:

青春歌者的文化担当

“作为黄河岸边成长的歌者,我们想用音乐传递更多黄河故事。”河南选手李贝贝的感言道出了新一代音乐人的文化自觉。在这场展演中,66名青年歌者不仅是艺术的展示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的故事,她的气势有说不完的感染力,能有机会来用歌声表达对黄河的情感,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珍贵的经历。”

“青海是黄河的发源地,在黄河文化月的舞台上,我的热情就像滔滔河流。作为声乐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有义务和责任去为传承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各个省不同唱法的老师们,能够聚在一起交流,互相去学习,互相去借鉴,也让我们在长江边长大的孩子能够亲近黄河,感受不一样的风情,从而让我们的歌声沉淀出更多的内涵。”

“借着‘唱响黄河’这样一个主题,凝聚一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声乐学习者,文艺从业者能不断提升艺术修养,锤炼专业技艺,用歌声传递力量,用艺术传承文化。就像我选唱的歌曲《黄河渔娘》里面的渔娘一样,在自己生活的这片热土上不断地努力耕耘、认真生活。”

这些年轻歌者的感悟,恰是展演活动的深层意义所在:当不同地域的音乐语汇在黄河岸边交融碰撞,产生的不仅是艺术火花,更是文化认同的强大凝聚力。

闭幕式上全体演员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当终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响起时,全场演员与观众同声合唱,歌声如黄河浪潮般汹涌澎湃。这场以黄河为名的音乐盛会,最终超越了艺术展演的范畴,成为一次鲜活的文化传承实践——让民族音乐从地域角落汇聚,在交流互鉴中凝聚成共同的文化记忆。正如黄河奔流不息滋养大地,这场音乐盛宴所传递的文化基因,也将在新时代的艺术长河中永续传承,弦歌不辍。

郑州日报记者 苏瑜 文 马健 图


编辑:许怡童
统筹:梁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