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报道,成都的黄女士去年年底通过抖音直播间购买了“999元双人游全国”的旅游预付卡,在申请退款时遇到了店铺消失、交易记录被篡改、保证金清零的窘境,之后的维权之路更是步履维艰。媒体记者调查发现,这并非个案,其背后暗藏一条以个体工商户资质为掩护、通过虚假商品链接兜售旅游卡的灰色产业链。旅游卡被伪装成玩具、拼图等实物链接销售。而这类预付卡实质是传统“零负团费”模式的线上变种。这类现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破坏了旅游市场秩序,损害了目的地形象,也使消费者对旅游直播电商这种新兴业态产生了信任危机,给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这类事件的发生折射出的是监管体系与数字新业态的脱节。直播电商的爆发式增长重构了旅游销售场景,但相应的监管还没跟上。这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制度迭代滞后是根本症结。《旅行社条例》将旅行社限定为企业法人,但直播业态中大量旅游服务由自然人性质的个体工商户提供,法律适用陷入困境;现有法规未涵盖“将旅游服务伪装成实物商品”的新型欺诈模式,违法者借机规避监管;预付卡资金监管、直播营销规范等关键领域仍存在制度空白,使灰色产业获得运作空间。
二是技术能力断层导致监管失效。面对直播间“话术诱导—类目伪装—证据篡改”的组合欺诈,现有监管手段显得力不从心。直播间里,主播口中兜售的是旅游产品,但是销售链接却是玩具、拼图之类的“伪装商品”,因此被平台归入“玩具模型”“家居饰品”类目,无法按旅游产品类目来监管。类目审核模块与内容监管模块数据不互通,导致宣传内容与交易属性割裂。此外,对交易完成后商家篡改关键信息(如交易快照)的行为缺乏实时留证能力。
三是跨部门协同机制梗阻形成治理短板,部门间信息互通不足让灰色产业在监管缝隙中“游刃有余”。
针对这种现象,破局之道在于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多部门协同、防治结合的“穿透式”治理体系。
首先,直播平台应当建立旅游服务分级准入机制。对销售旅游预付卡、包价产品等特许经营业务的商家,强制公示并验证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资质;对不具备资质的经营主体(含个体工商户),禁止从事相关旅游业务,从源头截断资质欺诈。这就要求直播平台开发智能监测系统,通过语义识别技术比对直播话术与商品类目,当系统检测到主播描述与链接属性严重不符时,自动触发熔断机制。推行规范电子合同制度,要求商家提供包含详细行程、费用构成、退改规则的标准化合约,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合同不可篡改。大幅提高保证金门槛并延长冻结周期,确保消费者售后权益获得实质性保障。
其次,进一步加强跨部门协同。组建常态化联合执法专班,建立“全网通用”的无证经营主体“黑名单”,打通各平台处罚信息共享渠道。对典型案件实施全链条打击,对无证经营旅游业务的行为依法从严处罚。对虚假宣传、类目欺诈等违法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对涉嫌非法集资、诈骗等刑事犯罪的线索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同时,可在旅游大省试点预付卡资金存管制度,引入第三方银行监管机制,根据预付卡销售规模设定差异化存管比例,防范商家卷款跑路风险。
最后,完善消费者教育体系、构筑立体防线。监管部门应聚焦“个体户售卡”“异常商品链接”“超低价诱惑”“无合同承诺”“长有效期套路”五大核心风险点,制作通俗易懂的警示短视频,在购票平台、景区入口等场景精准投放。培养用户形成“三查一存”的防护本能: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核查旅行社资质;点开商品详情页查验类目一致性;签订规范旅游合同;完整保存直播录屏、聊天记录等电子证据。完善消费者救济机制,推动头部直播平台设立先行赔付基金,建立涉旅投诉“绿色通道”。依托全国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完善旅游消费纠纷快速响应机制,实现“一门受理、精准转办、限时反馈”的服务闭环。
直播间销售旅游产品产生的维权问题是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的阵痛,更是推动实现监管现代化的契机。今年,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整治强迫购物 促进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决定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工作,对旅游市场中存在的强迫购物问题开展全链条治理。其中对业界一个重要启示是:治理需全链条发力。重构健康生态需要监管重拳与技术创新的共振。通过建立旅游服务电子合同存证平台,推行旅行社信用保险制度,完善12345涉旅投诉响应机制,让消费者权益获得实质性保障。当监管利剑“穿透”虚拟空间的喧嚣,当合规经营成为行业共识,直播间里的“诗和远方”才能真正照进现实。
这场治理攻坚不仅关乎亿万游客的获得感,更关乎中国旅游业能否在数字时代构建“优质优价”的健康生态。当相关各方在规范发展中寻找到创新的平衡点,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方能行稳致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崭新动能。
(作者 乔向杰 来源 中国旅游报)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