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年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这一消息立刻在学界乃至网络上引来一片哀悼之声,消息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笔者心中瞬间飘出一句话:劝君多读许倬云。这固然是因为,许倬云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精通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学等,2023年获颁“2022-2023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他的《万古江河》等著作,成为众多读书人求解迷津的精神去处。谁都知道,他故意把《万古江河》写得很浅,为的是在大众中普及。他洞察到不少人的迷茫,认为“现在世界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找不到目的,找不到意义,于是无所适从”,而他的著述、讲座、视频对话则以“过来人”的温良、宽厚,向求知者内心注入养分。
也是因为,从他过往的叙事里,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角度。换言之,他重新定义了历史书写,并让历史研究和写作有了一份浓浓的烟火气、苍凉气。他的著作,是人间珍贵。
但更多的是因为,似乎很少有一位历史学家像许倬云那样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地连接着尘世人心。在他的著作里,人民群众是分量最重的。力透纸背的背后,是“哀民生之多艰”的共鸣。
历史研究的视线,离不开帝王将相的浮沉,也离不开战争烟云的翻滚。历史的大格局、大气魄,让很多研究家们着迷,但是许倬云先生的历史研究总是把最温情、最体恤的目光置于普通民众身上,并通过“为常民写作”的宏旨,展现大历史中的民生经济,特别是老百姓在历史风云中的生存状况。在著作的重要篇章里,他可以少写甚至不写历史风云人物,而对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娓娓道来。读他的书,我们可以体悟到他反复强调的“为亿万百姓求福祉,为天下万世开太平”的深沉心愿。
同样是8月4日这一天,一篇18年前立论“汉谟拉比与商汤是同一人”的历史论文被“翻红”。两相对比,足可见历史研究、历史叙事真正应该坚守的品质是什么。那一定不是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的学风,而一定是深切关怀普通人的命运、“为生民立命”的责任感和深情。
值得一提的是,许倬云先生既是历史研究家,更是抗战历史的亲历者。他的童年、少年时光和抗战历史重叠,目睹过战争的残酷的他,拥有“无法代替的经验”。由此,他的历史观才会更接地气、他的文字才更让读者如临现场。
很多人都注意到,许倬云先生微博账号上一次更新时间为2025年7月24日。微博内容叙述的是,1938年初台儿庄战役前夕,有一支川军从四川出来,路过沙市准备上前线。许倬云的母亲招待他们,蓬头散发,疲惫不堪。长大后许倬云才晓得,他们全都阵亡,从士兵到师长,一个不留。许倬云在微博中说,“这是我最难过的事情”。如此真实、真诚的情感,也从微博的页面流淌入深不可测的历史现场,成为我们铭记历史、告慰英雄时的声声回响。
在生命的尾声,他想起了战争中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慷慨牺牲生命的“无名者”。这份家国情怀,同样在瞬间穿透了历史的墙壁、连接了无数人的内心。他能成为一位不同凡响的历史学家,和这份故国情怀有着血肉般的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多读许倬云,这也是一份理由。
(原题为《劝君多读许倬云》 作者 伍里川 来源 潮新闻)
编辑:左海涛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