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以四川乐山非遗美食为主题,资料图

近年来,一批微短剧取景地随着剧集的热播而“出圈”,“微短剧+文旅”为文旅深度融合打开了新思路。然而,如何在微短剧中巧妙地植入文旅推广,既保持剧情的吸引力,又实现推广效果的最大化,其中的“度”需要我们精心把握与探索。

文旅推广植入微短剧,首先,要把握好内容与形式的“度”。微短剧以其时长短、投资小、创作快、题材和体裁灵活多样的特点,迅速打开市场,收获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借助微短剧这一形式推广文旅,是拓展传播渠道、提升知名度的有效之举。然而,部分作品却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用文旅元素简单堆砌故事,导致剧情生硬、人物单薄,失去了微短剧本身的魅力。微短剧的核心在于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而非简单地展示地方风景或文化符号。当微短剧忽视了剧情本身的逻辑性和人物形象的立体性,观众自然会感到失望。

“度”的把握重点体现在对剧情的尊重上。微短剧虽小,但五脏俱全。完整的剧情、立体的人物形象、合理的情节推进,是吸引观众的基础。文旅推广的植入,应当服务于剧情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为了宣传而宣传”。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将非遗美食、地域文化融入主角的慢生活,贴合剧情的推进和人物的塑造,而非强行嫁接。

其次,要把握好“爽感”与内涵的“度”。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微短剧的兴起,得益于其紧凑的剧情、鲜明的人设和直击人心的“爽感”。它通过叙事的抑扬起落,营造强烈的情绪波动,让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求短暂的放松与愉悦。然而,若一味追求“爽感”,忽视挖掘内涵,容易使作品流于表面,缺乏深度与回味,甚至陷入低俗、空洞的循环。

文旅微短剧承载着文化传播的使命,作品应通过深入挖掘文旅资源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提升艺术品位和思想深度。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拟人叙事手法讲述中国文物流失与回归的故事,让家国情怀跨越时空。在文旅推广植入微短剧时,要巧妙地将“爽感”与内涵相结合,让观众在获得感官愉悦的同时,也能受到精神的滋养。

最后,要把握好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度”。一方面,微短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商业属性,但文旅推广植入微短剧不能只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社会价值。一些作品过度迎合市场,制作低俗、庸俗的内容,不仅会损害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对文旅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如果忽视市场规律,微短剧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关注和传播,文旅推广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相较其他题材而言,文旅类微短剧“出圈”者少,《我的归途有风》《逃出大英博物馆》等播放量过亿的作品屈指可数。从市场角度来看,创作者要精准分析受众需求,了解观众对文旅微短剧的期待,在坚持高品位、正能量输出的基础上,为观众带来情感价值和深度共鸣,才能提高文旅微短剧的市场竞争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伟杰)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