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夫郑州奇遇记系列报道
从体操冠军到内家拳传人的武道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7月28日,郑州大学校园一隅,当代内家拳泰斗石崇英身躯清瘦却精神矍铄,他时而静立如松,时而如游龙旋动,将力学与武道融于举手投足之间,让诸多武术爱好者和传承人惊叹。
体操健将到内家传人的蜕变
宁静的校园练功场,石崇英手指正在走圈的弟子,感慨道:“看那旋转中的平衡——既是单腿支撑的物理平衡,更是千年武道在当代的生命平衡。”
石崇英(左)与友人切磋功夫
石崇英,1940年出生于河南荥阳石寨村一个中医世家,父亲希望他继承医术造福乡里,但他既青睐时尚的体操运动,也对传统的武术技击保持着兴趣。1958年,18岁的他凭借矫健身手连夺郑州市和河南省体操全能冠军,成为河南省首批职业体操队员。
“体操训练让我透彻理解旋转、位移与重心控制的科学原理。”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研究武术力学埋下伏笔。20世纪70年代,已从河南大学体育系毕业的石崇英,被分配到了南阳地区体委工作。
1972年,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马派八卦掌第四代传人王教福受邀从沈阳来到南阳授拳,下车伊始即与在场人员切磋“不论推手散手,来者不拒,未有败绩”。石崇英跟随迎接叹为观止,遂拜师系统地练习形意拳、杨式太极拳和马派八卦掌。
“师父是‘当代奇人’,不光功夫练得好,中医骨伤科的本领也很神奇。”王教福将杨式太极拳、马派八卦掌真传倾囊授予石崇英,后者专注研练二十二载,功夫与人品得到王教福肯定,终被定为衣钵传人。
痴迷武道融合两派绝学于一身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石崇英年少开始练拳,至今60余年从未中断,尤其是拜师王教福之后,更是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在练功场上,石崇英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执着。一套看似简单的三角步法,同门三个月便放弃,他却坚持苦练三年,终达“步法飘逸多变,出神入化”之境;为精进八卦掌,他规规矩矩走了七年圈,连散步都按内家功法要领行进。
练功的生活又苦又单调,但石崇英每每回忆都觉得充实而有意义。他将现代科学思维注入传统武术,开创性提出:“一身形、二腿蹬、三虚实”的练功核心三要素,“单腿支撑,旋转加位移”的发力本质,用“整体质量论”阐释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人越老,质量没变,其发挥越好”。1982至1983年,他将理论转化为实战能力,蝉联郑州市太极推手比赛冠军。比试中,他“脚踏八卦,手捧太极,身如游龙”如入无形之境,成为融合太极、八卦两派绝学的生动写照。
让传统武术在新时代挺立如松
20世纪80年代,石崇英被调入郑州大学,在教导体操等体育课程的同时,还被学校指派传授本科、留学生传统武术课程。
自1982年开门授徒以来,石崇英以郑州大学为中心,拉开了内家拳在郑州传承的序幕。40年的时光过去,逾千名学生和武术爱好者随其练习武术,其中李波、孙新成等人拜师入门后,朝乾夕惕研习不辍,并培养出卢建波、黄学升、张若鹏、武英虎、李颢、李怀亮等一批传承人,促进了内家拳在中原地区的传播。
石崇英出身中医世家,又是体育科班出身,精通人体力学、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运动物理学以及中医理论,所以在看待内家拳资料时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拳术虽有内外家名称之分,但没有实质之别,各家各派只要方法正确、肯吃苦,最终都是一样的,而古代拳术是为了技击,都是“得一而生”,无二法门。因此,他研究拳术,没有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他看《动物世界》会琢磨猫科动物捕猎的技巧,现代搏击节目也受到他的喜爱。
“现代练习传统武术的人,缺少前人实战的经历,往往会眼高手低,而在信息发达的今天,类似拳击比赛这样的节目,就是很好的素材。”他说,练习传统武术的人,要认真研究对方如何进攻,如何用传统武术进行对抗。
从体操健将蜕变为内家宗师,石崇英践行着对武术的终极领悟:真正的功夫不在击倒多少对手,而在能否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洪流中,依然挺立如松。
郑州日报记者 汪永森 实习生 刘硕珅 文/图
统筹:王绍禹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