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第15个世界肝炎日如期而至。

今年以“社会共治,消除肝炎”为主题,聚焦肝炎这一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再次向全民发出倡议:接种疫苗不仅是个人健康之盾,更是阻断疾病传播、助力全球消除肝炎的核心策略。乙肝作为曾长期困扰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多年来,我国实施以预防接种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在乙肝防控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肝炎家族"五兄弟"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不洁饮食传播。临床中多数甲肝病例症状较轻,仅极少数可能发展为肝衰竭,经对症支持治疗通常可痊愈。消除甲肝的核心在于预防。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饮食卫生,毛蚶、牡蛎等贝类务必煮熟食用,生食瓜果应彻底清洗。    

乙型肝炎

 乙肝仍是我国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类型。但随着诊疗进步,乙肝患者若及时规范治疗、定期检查,多数不会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也不会因乙肝影响寿命。 减少乙肝危害的前提是明确自身感染状态,方法很简单——到医院进行乙肝筛查。确诊患者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病毒药物,以预防肝炎发作、控制肝病进展。    

丙型肝炎

丙肝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甚至转氨酶正常,但病毒仍在悄悄损伤肝脏。建议丙肝高危人群进行丙肝抗体筛查,确诊后及时治疗,避免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需与乙肝病毒共存才能完成复制,因此无乙肝一般不会感染丁肝。乙肝患者若合并丁肝感染,病情进展会更快,且抗病毒治疗效果可能受影响。    

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与甲肝病毒传播途径相似,主要通过不洁饮食传播,近年来全球戊肝流行呈上升趋势。感染后多为急性起病,多数患者经治疗可痊愈。但免疫力低下者(如血液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可能转为慢性肝炎;老年患者、孕妇或基础肝病患者感染后可能发生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非病毒性肝炎危害同样不容小觑    

除病毒性肝炎外,非病毒性肝炎同样会威胁肝脏健康。酒精性肝炎由长期过量饮酒导致,酒精在肝脏代谢产生的乙醛具有直接肝细胞毒性,可引发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坏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则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长期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导致的肝脏脂肪堆积,会逐渐发展为炎症反应,进而进展为肝纤维化。这类肝炎虽无传染性,但发病率已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肝硬化的重要诱因。

从点滴做起 多维度守护肝脏健康    

  肝炎防治需遵循“病因防控”原则,针对不同类型肝炎的传播特点采取精准措施,构建多维度防护体系。 

 针对甲肝和戊肝的防控,核心是切断粪口传播链。日常生活中需严把“入口关”:生食与熟食的加工工具必须彻底分开,避免交叉污染;食用蔬菜前需用流动水彻底清洗,海鲜等食材应彻底煮熟;饮用水需保证消毒合格,避免饮用来源不明的水。集体用餐单位的后勤人员应强化卫生操作规范,定期对餐具进行高温消毒。 

 乙肝和丙肝的防控关键在于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暴露。医疗行为必须选择正规机构,确保医疗器械一人一用一消毒;个人生活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严禁共用;文身、穿孔等美容操作需确认机构具备合格消毒设备。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有效手段,全程接种3剂后保护率可达95%以上,建议未接种人群及时补种。 

非病毒性肝炎的防控应聚焦生活方式干预。肝脏每日酒精代谢能力约为15克乙醇(相当于50度白酒30毫升),过量饮酒会突破代谢极限导致肝细胞损伤,因此需严格限制饮酒量,最好是滴酒不沾。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控需践行“管住嘴、迈开腿”原则,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比例,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有效改善肝脏脂肪沉积。 

 肝炎的“隐匿性”特点凸显定期筛查的重要性。建议普通人群每年体检时增加肝功能检测(ALT、AST等指标)和乙肝五项筛查。乙肝、丙肝患者家属属于高危人群,需每6~12个月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检测。 

早期发现的肝炎通过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甲肝、戊肝通过对症支持治疗多数可痊愈;乙肝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可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延缓肝硬化进展;酒精性肝炎患者戒酒6~12个月,肝细胞损伤可明显修复;非酒精性脂肪肝通过减重5%~10%,肝脏脂肪含量可显著下降。 

肝炎的有效防控依赖于科学行动的累积。守护肝脏健康的力量,就藏在每个人的健康生活实践中。

来源:健康中国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副主任医师 吴桐



编辑:蒋晓蕾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