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点半,二七区嵩山路街道郦都社区活动室门口,62岁的志愿者王阿姨整理着签到表,熟络地招呼鱼贯而入的孩子们:“小雨,毛笔带好啦?”“轩轩,你的水杯忘在座位上了,阿姨帮你收着呢。”20多名孩子叽叽喳喳,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这便是郦都社区“学承东方 美好童行”暑期公益课堂寻常而蓬勃的晨光。

每周一、三的硬笔书法课上墨香弥漫。书法老师程志鑫握着6岁妞妞的小手,在田字格里示范“永”字,轻声叮咛“手腕悬起如拱桥”。孩子们专注地围拢着,后排的小凯模仿着老师托腮思索的神态,引得志愿者会心一笑。软笔书法班宣纸铺展,10岁的阳阳已连写5张“福”字,仍精益求精:“要挑最漂亮的贴家门口!”点滴翰墨间,文化的根脉悄然浸润童心。

周五的手工坊里,孩子们的巧思更见飞扬。非遗传承人张老师刚铺开素白油纸伞,“能画恐龙吗?”“我想画太空人!”的雀跃呼声便此起彼伏。7岁的朵朵踮脚涂抹底色,小脸蹭满蓝色颜料,俨然成了只小花猫。大学生志愿者小刘耐心地蹲着,引导孩子固定伞骨:“对,轻轻转着粘……”午后暖阳穿透晾晒的油纸伞,在地面投下流动的斑斓光影。

这份文化滋养,深植于社区共建的沃土。走进活动室,墙上那棵“课程树”贴满了家长的心声:“孩子主动背《三字经》”“天天念叨当非遗小传人”……社区负责人介绍,特色课堂凝聚了多方力量:教培机构捐赠书法教材、文创企业提供手工材料、大学生志愿接力助教。连门口水果店老板也抱来西瓜:“孩子们开心,我们也想出份力!”

傍晚6点,夕阳西斜,最后一批孩子被家长接走。志愿者整理教室时,窗台悄然立着一列陶泥小碗,碗底稚拙刻着“谢谢老师”。夕照漫过满墙脸谱、墨香未散的宣纸与斑斓油伞,一粒粒文化种子,已在童心中悄然生发新芽。

记者 朱翔宇 通讯员 赵新鹃 文/图


编辑:李佳露
统筹:赵青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