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通济渠的漕运船歌,到唐诗里的中原风华,郑州的运河故事,是流动的文明史诗。7月26日,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继绍兴越韵、淮安西游、淮北焕章之后,循着千年运河的脉络抵达河南郑州。
本次活动以“天地之中 诗河交响”为主题,主会场设于郑州图书馆,现场举办名家文化座谈、钤印大运河长卷、运河主题文化市集等活动,并在郑州多个运河地标同步开展沉浸式城市漫游。活动将郑州运河的漕运记忆与唐诗的千年风华交融共生,吸引了千余读者线下参与,更有近140万人次观众通过线上渠道共赴这场文化之约。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首都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主办,郑州图书馆承办。
钤印长卷:南北文脉的千年对话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李宏勇致开幕辞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李宏勇在致欢迎辞时说道,郑州因水而兴,因文而盛。诗人的足迹与水路同频,文化的脉络与河道共振。
首都图书馆副馆长李念祖(右二)、河南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李勇(左二)与运河长卷合影
活动中,首都图书馆副馆长李念祖,河南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李勇,郑州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馆长王海英等出席活动,并为运河文化长卷钤印,朱红印泥落于卷上“天地之中”坐标处,象征着郑州的运河记忆汇入大运河文化阅读行的脉络。
首都图书馆副馆长李念祖(左)与郑州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馆长王海英互赠图书
图书互赠环节更显心意相通。首都图书馆带来《诗经》《京华旧影》《如是京华》(上、下);郑州图书馆回赠《郑州志》《天中讲坛辑录(一二三)》《郑州阅读》,通过文献交流唤醒运河记忆,促进全民阅读与文脉传承。
名家论道:解读运河与唐诗的共生密码
文化座谈现场
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一级演员 卫云带来豫剧表演《花木兰》
活动现场,刚柔并济的豫剧表演《花木兰》选段是郑州的精神写照——既有运河的温润,又有中原的豪迈。
文化座谈环节是本次活动的核心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中国诗词大会》总撰稿冷凇;历史文化学者,郑州市文化局、文物局原局长阎铁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巩义市文联名誉主席程韬光,围绕“郑州与大运河的渊源与文化特点”“郑州文脉和唐诗基因”“唐诗文化、运河文化的现代化传播”三大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阎铁成,历史文化学者,郑州市文化局、文物局原局长
阎铁成说:“读懂中国要从郑州开始。”最早的“中国”是在郑州形成并叫响的。诸子百家时,郑州人勇夺散文先声。郑州人的歌唱占据了《诗经·国风》中的六分之一,郑州人书写的唐诗近万首,诞生了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李颀、郑虔、胡令能等唐诗巨匠。郑州也是最早与运河结缘的城市,最早的运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大禹时期,汉代运河带来的便利交通造就了荥阳(隶属于今郑州市)的盐铁产业,隋炀帝自郑州荥泽枢纽起,西通河洛,南达余杭,北至涿郡(北京)修建隋唐大运河,宋代以京城为中心的“四大漕渠”—汴河、黄河、惠民河、五丈河,其中有三条经过郑州,从此奠定了郑州在水路交通中的枢纽地位。
程韬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巩义市文联名誉主席
程韬光认为,大运河为唐诗流传、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漕运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商业繁荣,催生了勾栏瓦舍、书肆驿站等文化消费场景,为诗歌的记录、流通提供了物质支撑。运河沿线的驿站既是交通节点,也是信息中转站,形成了“朋友圈”式的即时互动。甚至日本遣唐使在大唐搜集白居易的全集,也是沿着运河水系,将中原大地上流传的白居易佳作一一收录,让这位“诗魔”的作品跨越重洋。
冷凇,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中国诗词大会》总撰稿
冷凇提到,唐诗正如唐代的精品短视频,摒弃了浮躁、冗长,凭借凝练简约的风格,达到了郎朗上口老少咸宜的传播效果。唐诗还是那个时代的纪录片,从唐诗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到每一位诗人的人生传奇、爱恨情仇。唐诗也代表着我们中华文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高度融合。今天,人们把诗词做创造性转化、创意性发展,唤醒唐诗、运河记忆,正如当年运河载着诗卷流转——本质都是让文化“活”起来。
文化座谈现场
三位学者一致认为,郑州的文化魅力,正在于运河的“流动”与唐诗的“永恒”形成的奇妙平衡。这种平衡,既体现了郑州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传承与发展,又展现了其独特的稳定性和持久的影响力。在当今时代,这种文化特质也为郑州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提示我们更加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古老的运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多维体验:古今交融的文化盛宴
运河主题市集现
场当天,在郑州图书馆现场,还特设运河主题文化市集。首都图书馆、郑州图书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等单位的众多特色文创品在现场展出。市集中的沉浸工坊前,读者可以亲身体验糖人、糖画、木版年画制作、剪纸和古琴演奏,郑州的文化记忆在指尖的甜香、木版的纹路与琴弦的余韵中感染着每一位参与者。
运河主题市集现场
为“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活动”郑州站独家定制的城市漫游活动也同步展开。郑州市文史专家阎铁成与北京青年报视频部主持人胡莎莎带领参与者开启城市漫游: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寻觅3600年前世界上第一城的繁盛;漫步杜甫故里,探访诗圣成长的轨迹;再到双槐树遗址解读5000多年前的河洛古国密码;驻足汉霸二王城,了解鸿沟的历史,感受楚汉争霸的壮阔……
漫游队伍从郑州图书馆启程
前往笔架山下杜甫诞生窑
双槐树考古遗址“一门三道”发掘处
杜甫故里
在霸王城太公亭远眺汉王城与黄河
为鼓励大众用镜头记录郑州的运河故事,本次阅读行活动还特别推出“印象运河由你发声”短视频大赛。无论是文学爱好者、短视频创作者,还是运河文化的追梦者,都可以用15秒到5分钟的声音与画面,诵读大运河主题诗歌或经典文学作品片段,带上话题#印象运河由你发声,并@首都图书馆。大赛将古老的运河文脉交给年轻的声线,用镜头语言和创意表达为运河文化注入青春的心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共创共享。
大运河文化阅读行·郑州站此次郑州站活动,让流淌的运河文化与传颂的唐诗名篇,共同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生动诠释了“流动的遗产”如何在当代焕发新生。
下一站,大运河文化阅读行将驶向山东德州,在古运河畔续写“漕运记忆与齐鲁文脉”的新故事。千年运河的波流里,更多文明密码正等待被解读。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