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四篇章:郑之地

“天地之中”的千年回响

在华夏腹地,嵩山如一位沉默的智者,以巍峨之姿俯瞰中原。而依偎在其怀抱中的登封市,恰似一部摊开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中华文明最深邃的密码。这里,是“天地之中”宇宙观的地理注解,是儒释道三教交融的精神道场,更是少林武术震颤世界的原点。

她,以山岳为骨。登封的魂灵,源于嵩山的馈赠。太室山与少室山双峰对峙,共同构成了“中岳”的磅礴气象。

她,以古迹为脉。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8处11项古迹如珍珠散落;中岳庙的千年柏树下,汉代石刻仍能窥见汉武帝对“中”的崇拜;少林寺里,1500年的银杏树黄了又绿,武僧的棍影划破晨雾,让“禅武合一”的哲学在拳脚间生生不息。

登封嵩山风景如画

她,以烟火为气。晨起,马路上飘着胡辣汤与登封烧饼的香气,焦脆的烧饼就着爽口的芥丝,是当地人最爱的早餐;夜幕降临时,年轻人挤在音乐酒吧里讨论着《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是如何用科技唤醒了基因里的禅意。

当你在少林寺听暮鼓晨钟,在嵩山顶观星河垂野,或许会忽然领悟,这里不仅是地理的“天地之中”,更是中国人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坐标。

千年古都的岁月沉淀

登封的历史根系深扎于华夏文明的源头。

大禹治水的足迹在这里镌刻成永恒的传说,公元前2070年,夏禹在嵩山南麓建立华夏第一个王朝,开启了中原文明的曙光。

公元696年,武则天登临嵩山举行封禅大典,改嵩阳县为登封县,“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的寓意,让这座城市的名字成为历史功绩的见证。

作为“国保第一县”,登封拥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宝。“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于201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8处11项古建集群如珍珠般散落嵩山脚下。

嵩岳寺塔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其15层密檐式结构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塔身线条流畅如抛物线,历经1500余年风雨仍巍然屹立,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优秀的砖塔,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作品和宝贵遗存。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称它的出现“如异军突起”“外轮廓轻快秀丽,是最高艺术造诣的表现和最伟大的艺术品”。

嵩阳书院内,汉武帝亲封的“将军柏”虬枝苍劲,树围达12.5米,传为原始社会遗存,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据植物学家分析,此树树龄在4500年以上。它也见证了程朱理学在此传播的盛况。现如今,千年嵩阳书院,仍吟诵着儒学大师的谆谆教诲与程门立雪的虔诚求学,其蕴含的尊师重道、立德树人的优良教育传统至今仍在传承。

作为我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岳庙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红墙黄瓦,气势恢宏。中轴线两侧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福州宫、小楼宫等。殿宇、楼客、廊庑等共400余间。店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文物瑰宝璀璨耀眼。

少林寺的晨钟暮鼓里,藏着中国佛教禅宗的初心。公元495年,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寺,后达摩在此面壁九年创立禅宗,使这里成为“禅宗祖庭”。寺内的千佛殿地面留有深浅不一的脚坑,那是武僧们练习少林功夫的历史印记。“拳以寺名,寺以拳显”,少林武术融合禅修与技击,形成72绝技等完整体系,成为武林传奇。

登封还是“二十四节气”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地。登封观星台内的周公测影台是周公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见证者;在颍河两岸的农田里,农民们仍遵循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古训,将农耕文明的智慧代代相传。地处告成镇的观星台作为元代郭守敬编制《授时历》的观测中心,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其测影台通过日影长度精准测定节气,印证着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辉煌成就。

站在嵩山之巅俯瞰这座千年古邑,登封犹如一部镌刻在天地之间的立体史书,其历史文脉,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与灵魂。

她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将历史供奉在神坛,而在于让文明的血脉流淌在当下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这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正是这座古城最动人的魅力所在。

自然胜境的诗意画卷

登封的地质构造堪称地球演化的活档案。

嵩山作为“万山之祖”,36亿年的地质年龄几乎跨越地球历史的五分之四,这里完整保存着太古代至新生代的地层序列,被地质学家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在嵩山群峰间,“嵩阳运动”“ 中岳运动”“少林运动”三大构造运动的遗迹清晰可辨,形成全球罕见的“五代同堂”地质奇观。

太室山的石英岩峰林如刀削斧劈,少室山的碳酸盐岩溶洞曲折幽深,构成了雄奇与灵秀并存的自然景观。

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1492米,登顶可俯瞰黄河如带,“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的石刻道出其雄浑气势。山间的卢崖瀑布落差百米,雨季时飞瀑如银河倾泻,水雾中可见七彩虹霓,古人曾题“匹练挂遥峰”赞其胜景。

少室山的三皇寨景区以悬空栈道闻名,栈道沿垂直崖壁修建,总长3000米,行走其上如凌空漫步,脚下是万丈深渊,身旁是奇松怪石,堪称“中原第一险”。

登封的生态画卷四季流转:

春日,法王寺的千年银杏抽出新绿,与粉色山桃相映成趣;

夏日,九龙潭的溪流冰镇着山野的燥热,成为天然避暑地;

秋日,嵩山红叶漫山遍野,如火焰燃烧在层峦叠嶂间;

冬日,中岳庙的琉璃瓦覆盖白雪,红墙映雪宛如国画。

全市45%的森林覆盖率让这里成为中原地区的生态屏障,白沙湖这一人工湖,蓄水达2亿立方米,湖中岛屿星罗棋布,每年吸引天鹅、白鹭等百余种鸟类在此栖息。

登封的自然之美,是天地酝酿千年的诗意杰作。嵩山群峰以亘古不变的雄姿,勾勒出中原大地的脊梁;云海松涛间,四季轮转挥洒出变幻无穷的水墨长卷。

在这里,一石一水都在诉说着自然的灵性——晨雾缭绕时,山峦如披轻纱的仙子;夕阳西下处,湖面似洒金的绸缎。

在这里,不仅用地质奇观书写着地球演化的史诗,更以灵秀山水滋养着万千生灵,让每个到访者都能在巍峨与婉约并存的自然韵律中,寻得心灵的栖息。

这片被自然厚爱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生态魅力,向世人展示着“天人合一”的永恒意境。

传统与创新的激情碰撞

从“靠山吃山”到“智创未来”,登封的产业转型书写着资源型城市的重生之路。

嵩山脚下,登封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曾经,这座城市因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走上“靠山吃山”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以“煤—电—铝”“煤—电—水泥”为主的资源型产业格局,城市发展实现了大跨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如今,登封正奋力摆脱对传统资源的依赖,朝着“智创未来”的方向大步迈进,一场产业转型的生动实践正在这里上演。

传统产业“发新芽”——

卢店街道作为全国磨料生产的集散地和中国涂附磨具原材料供应基地,拥有100多家磨料生产企业。河南蚂蚁新材料有限公司就是数智赋能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从2010年开始,公司积极求变,引进了登封磨料行业首条自动智能生产线和环保节能陶瓷部件生产线,实现了智能化、全封闭生产。经过长期的研发投入,公司成功研发出SGA磨料,填补了普通磨料与超硬磨之间的空白,弥补了我国高温陶瓷磨料的短板,被工信部列为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不仅是蚂蚁新材料,登封在煤炭、水泥、耐材等传统产业领域,积极推动“三化”改造。过去一年,完成64家企业“一对一”节能及数字化诊断,实施总投资61亿元的60个企业技改项目,14家煤矿达到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磴槽集团金岭煤业等9家企业分别被评为省级智能化煤矿、省级绿色工厂、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传统产业完成产值92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总量的38.3%。传统产业正逐渐嫁接出高新技术企业,重焕生机。

新兴产业“茁壮成长”——

走进登封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映入眼帘。世界500强企业圣戈班集团的新材料生产基地车间里,自动配料线上,废旧塑料被系统按计划自动分选并快速打包,等待着加工“重生”。圣戈班登封公司已成为登封引领性、示范性、标杆性的先进新材料企业。

同样在开发区内,大鱼智行郑州飞轮智行科技有限公司的车架部机器声轰鸣、焊接火花四溅。该公司生产的面向未来的电动自行车,注重绿色环保与运动科技融合,秉承设计与技术双驱动,已成为中国智能E-bike出海头部品牌。

登封还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铝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提质增效,持续延链补链强链。目前,新材料产业已初步形成了“技术研发—原料及辅料生产—生产设备制造—新材料合成—新材料制品”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并入选郑州市首批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

未来产业“谋篇布局”——

近年来,登封积极谋划未来产业,依托少林机场通航优势,大力发展“低空+文旅”新业态。通过与行业领军企业洽谈,引进相关项目,带动研发制造、飞行服务、教育培训、生产运营等业态加速发展。

按照布局,今年要大力实施未来产业孵化计划,积极拓展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电子信息、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领域、新赛道。生物医药方面,加快推进一方药业河南中药饮片生产基地等3个项目,促进中药材产地加工和炮制一体化发展,力争年产值突破5亿元;低空经济方面,主动抢抓低空经济风口,依托少林机场,加快实施奥捷龙航空器等2个低空经济项目,着力打造低空经济专业园区。

政策扶持“保驾护航”——

登封以“拉清单”的方式,对接国家和省、郑州市助企纾困政策,为企业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优惠政策申报指导、代办、审批服务。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抓好“最多跑一次”改革,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环节,着力营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的政务环境,兑现“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的承诺。“安静生产日”“扫码入企”“综合查一次”等创新举措则让企业在登封安心创业、全力生产。

嵩岳巍巍,见证千年文脉绵延不绝;颍水汤汤,奔涌创新时代澎湃动能。

登封,这座镌刻着华夏文明基因密码的古城,正以独特的姿态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和鸣——她是少林武僧晨起练功时惊起的飞鸟,也是科创园区彻夜不息的智慧灯火;她是古观星台丈量天地的圭表刻度,也是大数据中心跳动的数字脉搏。

这座正在书写转型传奇的中原名城,恰如嵩岳之巅的旭日,既沐浴着五千年文明的晨曦,更照耀着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前程。

郑州日报记者 董艳竹 李晓光 文/图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