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点半,小区的灯光渐次熄灭,吴含章拖着疲惫的身躯打开家门。玄关处的鞋柜上,还摆着白天会议剩下的半瓶矿泉水。西装外套随手搭在椅背上,他径直走向书房——那里的电脑屏幕亮着,“老小孩”社区的登录界面像盏等待归人的灯。
指尖划过鼠标,他熟练地点开用户动态,60岁的张阿姨刚发了孙女的绘画作品,年近70岁的李伯伯在讨论明早锻炼的地点,还有人在发帖求助询问如何把手机照片传到电脑上……“每天不管多晚,都得打开网站看看,不然心里不踏实。”吴含章笑了笑,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老小孩网站老人们分享的日常帖
20多年前的上海夏夜,吴含章攥着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证书在宿舍楼下徘徊。那会儿互联网浪潮正卷着泡沫拍上岸,身边同学纷纷投身互联网行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吴含章心中也燃起了创业的火花。“当时的网站几乎都盯着年轻人,社交、游戏、资讯……唯独没有人关注老年群体。”他与同样对互联网充满热情的合伙人一拍即合——要做一件不一样的事。
“我们想让老年人也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被数字浪潮甩在身后”,吴含章回忆说。于是专注服务老年人的网站“老小孩社区”就此宣告上线。“老小孩”三个字是吴含章和朋友琢磨了整整三晚才定下来的。这个名字凝结着他们对老年生活的独特理解:人至暮年,年龄的增长未必伴随心态的衰老,反而如孩童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他们倡导的“乐龄”生活。
“有人觉得‘老小孩’带贬义,但我们并不这样认为。”吴含章解释说,老年人与孩童在情感需求上有诸多共通之处,都渴望陪伴与认同,而“老”与“小孩”的组合,也暗含着家庭中“隔代亲”的温馨。如今,越来越多老人自豪地以“老小孩”自称。吴含章认为这个名字早已跳出字面意思,成了积极生活的写照。
头上的电扇吱吱响,一位90多岁的老人把放大镜贴在电脑屏幕上,手在键盘上摸索着,嘴里还念念有词“那几个老伙计都学得会,我肯定也行。”这是发生在社区活动室里的一幕,老人倔强的低语,隐没在“老小孩”团队教导老师的键盘敲击声中。
老人李斯,是最早的一批学员,退休后,突然空闲的生活让他很不适应,恰逢之前一起上班的同事介绍他学电脑,这一学便来了兴致,不学会不罢休。在电脑初兴的年代,像李斯这样没有机会学电脑的老人还有很多,而吴含章和伙伴们提出的“辅老上网”,在社区开班,从开机、打字教起,弥补了这些老人们“未接入互联网世界”的遗憾。看着老人们从对着屏幕手足无措,到能发邮件、看新闻,吴含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没人想到技术发展如此之快,智能手机也彻底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吴含章认为,科技的进步让“助老”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健康监测实时追踪老年人健康数据,让健康管理从被动转为主动;智能家居方便老年人语音操控,增强了独居的安全感。“以前他们想儿女了只能打电话,现在可以借助视频面对面交流,就连交水电费也可以足不出户。”
“老小孩社区更像是老年人接入互联网的桥梁,我们的工作就是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接触、了解并使用新技术、新产品,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智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红利,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让生命焕发出新的春天。”吴含章的眼里满含热切。
老人们聚在一起学电脑
20多年来,老年人群的上网故事,像一卷慢慢展开的生活画,画里的人换了一群又一群,做的事添了一笔又一笔,唯独不变的是那颗“想和大伙儿凑一块儿”的初心。
最早希望打开互联网大门的,多是退休工程师这类“技术迷”。他们戴着老花镜,手指在键盘上磕磕绊绊地试,眼里闪烁着好奇。随着智能手机揣进了更多老人的口袋,或是为了跟外地的孩子视频电话,或是为了联系几十年前的好朋友,不少老人对着触屏犯怵也咬牙学:“闺女教我三回了,这次记在小本子上,准忘不了!”曾经陌生的网络,逐渐变成了牵住亲情、系着友情的线。
时代在变,老年人的上网需求也在变。开始像“学手艺”的学徒:开机和打字都使用“一指禅”,逛网页时轻轻地挪动鼠标,生怕点错了地方。后来熟悉操作后就迷上了“线上唠嗑”,社区论坛里,张阿姨晒的饺子图底下总堆着几十条评论,摄影小组的老伙计们隔着屏幕评片,比在公园长椅上聊得还开心。如今这些老人早把网络揉进了生活里,医院挂号再也不用天没亮就去排队,连买菜、缴燃气费,都能在微信群里搞定……
这些变化底下,藏着老人对“热闹、人气儿”的憧憬。“早年想过做成资讯类网站,但我发现老人们不爱看那些干巴巴的文字,他们也有表达欲,需要的是归属感。”吴含章说,所以他将老小孩网做成社区,在网络里搭建成更宽敞的“老院子”,这里有笑声,有人情味儿,是老人们网络上精神的归宿。
3年前的危机让吴含章印象深刻。“那段时间业务没法开展,资金出了问题,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补不上空缺。”就在吴含章一筹莫展之际,不知道老人们从哪里听到了消息,主动提出为网站捐款。
“有的老人行动不便仍然选择出门到线下捐款,还有很多外地老人线上捐款,一百、五十,就这样硬是凑了7万多块钱。”吴含章回忆说,这7万多块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让吴含章明白了一件事——这从来不是生意,是被老人们托举的牵挂。
度过危机之后,吴含章一直在寻找一个更合适的运营模式。“我希望让‘为老服务’能够规模化、精细化、专业化,同时也能有一定的收入来支撑我们的发展,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吴含章解释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受朋友邀请参加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会,在那里他接触到了“社会企业”这个概念。社会企业强调以企业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企业不是不营利,而是更好地用营利发展组织,为更多人服务。
“老小孩”网站开设的部分课程
“目前,我们已经摸索出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主要靠‘三驾马车’拉着‘老小孩’往前跑”,吴含章骄傲地说。他们将老年教育作为切入口,除了开展基础课,还提供一些精品课程,涵盖人文、音乐、书画、健康、政经等多领域,有时也会邀请一些大师进行讲座,比如《春晓医生谈癌症》,这些课程满足了老年人的求知欲,在老年群体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还有老年旅游和旅居业务,十几年间运营获得了许多老年人的认可。“很多旅行社不允许70岁以上老人报名,但‘老小孩’没有这个限制,我们想让每个老人都平等地拥有看世界的机会。”吴含章他们为老人们量身定制旅游路线,因老人节奏慢,他们计划细致到以分钟为单位,同时配备专业医护人员。
除此之外,近些年开展的“技术服务业务”备受欢迎,“我们还会为老年人开发小程序、搭建个人网站和主页,满足他们在数字时代展示自我、记录生活的需求。”吴含章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老年群体,并加入到为老服务中来,吴含章很乐于看到这样的局面,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担心有些人或机构急于求成。
“先别急着做什么,先学着懂他们。”吴含章说,他认为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老年阶段,很难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容易想当然地用自己的思维去设计服务或活动,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走进他们的生活,多和他们聊天沟通,了解他们平时喜欢做什么、觉得哪些事情不方便,只有真正懂他们的需求和习惯,服务才能落到实处。
同时,老年人学习新事物可能比较慢,“教他们用手机支付,可能需要反复讲解步骤,甚至手把手教很多次。”吴含章举例说,有些年轻人一开始热情很高,但教了几次没效果就会不耐烦,甚至敷衍了事,这样不仅帮不到老人,还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俯下身,慢下来。”这是吴含章给年轻人总结出来的诀窍。
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老人来说比任何服务都重要。“当老人发现自己还能给年轻人提供帮助时,他们会特别有成就感。”吴含章解释说,年轻人可以用自己的活力感染老人,让老人感受到年轻的气息;但同时,年轻人也要学会从老人身上汲取养分。不仅是“给予者”,要成为“同行者”,在双向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
从25岁到50岁,人生最丰茂的25年,吴含章将自己的感情深植于这份事业,那份“被需要”的踏实幸福感是他最珍贵的收获。吴含章还记得一位老人的话,“每天打开网站,看大伙聊家常、发动态,就像身边围了群老朋友,心里熨帖。”这话他始终铭记于心,所有的奔波与付出都有了落处。
从最初“帮老人上网”的朴素念头,到如今涵盖教育、旅游、技术服务的综合平台;从第一次组织20人的老年旅游团,到如今次次满团,连外地用户都专程赶来参与;从曾被质疑“做老年人网站没前途”,到如今成为老年群体心中的“精神家园”。回望来时路,这份扎根于岁月的坚守,早已在时光里结出了最动人的果实。
“人人都会老,让老年人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吴含章望向窗外,阳光正暖,恰如他对“老小孩”的期待:永远温暖,永远生长。
(受访者供图)
统筹:石闯
编辑:古晨茜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