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四篇章:郑之地

金水河畔 古韵新城

金水之名,源于河;金水之脉,系于文;金水之魂,铸于城。

在郑州蓬勃跃动的心脏地带,金水区如一颗历经岁月洗礼的明珠,熠熠生辉。它的名字,源自那条流淌了千年的金水河。河水悠悠,不仅承载着春秋名相子产“金水濯缨”的清廉传说,更如血脉般浸润着中原大地的厚重文化基因。

这里既是历史的容器,深藏着商都文明的古老密码,让千年的回响在街巷里坊低语;又是现代的舞台,澎湃着中原崛起的磅礴活力,让创新的光芒在楼宇间闪耀。金水河畔,古韵与新声交响,传统与未来对话,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区的生生不息。

范建军 摄

​历史之河:

穿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金水区因金水河穿行而过得名,但金水河这个名字又是如何而来?

郑国大夫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但其一生非常廉洁。据金水区文化旅游体育局2016年出版的《金水文化·名片》“金水河”中记载:在子产执政的26年间,励精图治,廉洁奉公,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又一件的好事。他去世时,老百姓为了纪念子产,纷纷拿出自己的金银首饰为其送葬,子产的子女都不接受。百姓便将金银首饰投到河中,这条河也因珠宝的绚丽泛起了金色的斑斓,从此得名金水河。

2500年来,金水河像一条飘带,由西向东,流淌在郑州市民身边,和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金水河发源于郑州西南部梅山北麓的老胡沟,经黄龙岗、郭家咀水库、黄冈寺、金海水库(现名帝湖)进入郑州市区,自西南向东北穿城区,最终汇入东风渠。

金水区因流经辖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金水河而得名。阳光下泛起的金色光芒,不仅为穿境而过的河流赋予了姓名,也为郑州核心板块金水区留下了牵连古今的文化纽带。

金水区之名承载了子产的德政传说与金水河的自然地理特征,同时见证了郑州从古城到现代都市的变迁,不仅是历史的回声,也象征着区域发展的活力与传承。

时代声音:

科创发展风起云涌

金水区位于郑州市东北隅,常住人口166万,流动人口40余万,辖17个街道、3个园区(金水科教园区、河南科技园区、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是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协、省军区和众多省直单位所在地。

全区以占郑州市1.8%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市13%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市1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3%的财政总收入,更是全省唯一一个被同时纳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县(市)。

近年来,金水区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主城区和承担省会政治功能的核心区,金水区正扛稳市委赋予“当好全市发展‘火车头’、创新‘发动机’”的重大责任,为高水平打造“产创强区·幸福金水”,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蓄能增势。

当文明厚度、行政高度、经济强度、政策锐度在此叠加,金水区已不仅是郑州的东北一隅,而是中原城市群跃升的战略杠杆支点——以方寸之地,撬动万亿未来。

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2185亿元、增长4.3%,全市首位度超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71亿元,连续3年保持在千亿级以上;市场主体总量达35.6万户、占全市17%,中部城区第一;连续两年稳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18位、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第9位、全国创新百强区第7位,新晋中部百强区第3位,均系全省第一。

城市更新:

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共生

时光荏苒,一日千里,金水区起起伏伏几经迭代升级,历史遗存“非博物馆化”再生,文化符号“创造性转化”,空间功能“跨时空嫁接”,让历史成为现代生活的“参与者”,进行了一场古今的深度对话。

工业遗迹到郑州记忆:建于1952年的郑州油脂化学厂,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从车间停产、厂区衰败、杂草横生的“工业锈场”蝶变为“城市秀场”,在破“旧”立“新”中,一座全新的郑州记忆·1952创意园粲然新生。

护城河到生态客厅:金水河曾因污染被称为“郑州的泪痕”,经过综合整治,河道拓宽、绿树成荫,古老的河流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市民晨跑、夜读、观演的生态后花园。

家属院到创新社区:通信花园、博物院社区等老旧小区通过“微改造”,在保留法桐树、红砖墙的历史记忆的基础上,嵌入了共享办公空间、社区文化馆等功能馆室,老人在此纳凉下棋,创业者在笔记本电脑上奋笔疾书。

金水区的故事是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微观样本。从子产投金的传说到现代化城区,金水区始终用行动回答着一个问题:在发展中守护文化根脉。城市生命力,不是推倒重建,而是让历史长河与现代浪潮在激荡中共鸣,每个普通人既能触摸过去,也能拥抱未来。

你看,这条名为“金水”的河流,正在奔涌前行,见证新的辉煌。

郑州日报记者 王翠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