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 书法作品

从某一些方面来说,

AI对书法的影响是“致命”的

AI的运用范围非常大,牵涉的面非常广。人工智能的三个核心要素是算法、算力、数据,就书法而言,冲击是非常大的。如我们把陆维钊先生、沙孟海先生所有作品的风格、形式、技法等数据输入,只要有足够多的数据,我们想复制他们的书法就轻而易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作品”作为一个结果,AI取代书法家是非常容易的。以此类推,今后书法学习,在AI时代也会变得非常容易。现在有书法机器、机械手,可以模仿书写时的速度、顿挫、用墨等,初学者想要写褚遂良的楷书、王羲之的《兰亭序》等,也是非常容易掌握。

随着AI的快速发展,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技术性评选“竞技”式各大展览、比赛中,我们能分得出哪些是AI临摹出来的,或者是用AI来设计底稿的作品吗?从评选获奖、入展这个角度来说,它几乎是致命的。书法和篆刻的很多作者对这些新事物接触得不够,以为AI对自己没有威胁,但其实早就威胁到了。

人工智能不能取代

人的内心需求

就像当时互联网兴起,来到键盘、拼音时代,我们大力呼吁书法学习,不再是技能优先,而是要“爱上书法、审美居先”。现在人工智能时代,如果今后书法的学习还是停留在作为目标的技术、结果,它的意义将越来越弱。

使用AI写书法,它在技术与创造两方面都可以做到。技术方面,它可以做到墨的浓度、顿挫的动作完全复制;创造方面,比如我们个人脑海中有两三百个数据,知道了王羲之的字是怎么回事,可以创作出他们风格的作品。但人工智能可以有五万个数据,你觉得你打得过他吗?

什么是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就是人的内心需求,人的思维、生活过程、成长过程的需求。人工智能只管结果,过程是机器计算的。而我们作为人,是有人生的体验,有喜怒哀乐,有赞成的、讨厌的、嫌弃的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态度。如在学习书法、绘画、篆刻等的过程中,有审美的视觉观察、有审美过程的体验,在创作过程中间所拥有的获得感,这些都将成为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烙印,成为一个记忆。如写书法,经过几个月的磨炼,哪怕到最后写得没那么好,但从“小白”变成能够拿着毛笔运转自如地书写,这个过程我觉得要比结果更有价值。举个通俗的例子,以后人类可能只需要通过吃药、打点滴就能获得营养,但我们还是喜欢一口口地吃菜、吃肉,这种获得感是不同的。

张开双臂拥抱

回归到人的体验

对于AI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要张开双臂迎接,而且你想拒绝也没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可阻挡的。我们可以通过它找资料、翻目录,或者是起草文稿等一些比较具体的事情,还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我觉得从这一点上来说,它对于社会的确是个进步。

另一方面,我们要返回到人性,返回到我们的心灵,对于外界的学习获取和占有,以及活化运用。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书法的重点是“名人”,名人随便写一张粗糙的、马虎的东西,大家也都叫好。大约在20年以前,我们强调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达。这是从“人”到“作品”的过程。现在AI来了,作品“结果”很容易做到,我们应该再回归到“人”。但这个“人”不是名人字画的“人”的概念了,而是回归到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位书法家的个性的体验,他的书法学习的体验,艺术审美的体验和他的成长体验。世间万物皆为“人”而设。格物致知,“六经注我”,万物皆为我这个“人”所有。故科学、哲学,佛学神学,诸学最终必当归为“人学”。AI时代,更让我们反过来感受到作为主体的“人”的珍贵和无可替代、不可或缺。

(来源:美术报 作者:陈振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大学教授、双博士生导师)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