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3日,“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在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正式开展。本次展览由郑州市文物局主办,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联合承办,中国古陶瓷学会提供学术支持,汇聚来自国内13家参展单位的100余件精品文物,通过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实证郑州作为唐代青花瓷起源地的历史地位。
郑州是青花瓷的故乡
提起青花瓷,世人皆知景德镇,但一段更早的“青花前传”却少有人知。本次展览以巩义窑考古发现为核心线索,系统展示唐代青花瓷的起源脉络,实证郑州是青花瓷的故乡。
2002年,考古人员在巩义黄冶窑遗址唐代窑炉堆积层中清理出20余片白地蓝花瓷片,其钴蓝釉下彩工艺与后世青花瓷高度相似。经热释光测年技术鉴定,这些瓷片年代确属唐代。它们虽已残损,却清晰展现了唐青花的特征:以钴料在化妆土上绘制条带纹、点彩纹,再罩透明釉高温烧成。其技术逻辑与元代青花一脉相承,标志着青花瓷技艺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郑州地区。
2016年,郑州上街区唐墓出土两件青花塔式罐,瓷胎为白色,罐身以钴蓝绘制“卍”字符号、牡丹纹、“步打球”人物等图案。这一考古发现,填补了我国未发现完整唐青花器的空白,也为唐代青花瓷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证据。
呈现唐青花技术演进链条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青花瓷以蓝白之韵冠绝瓷林,这抹惊世之蓝究竟从何而来?展陈通过实物对比、场景复原及数字技术,直观呈现了巩义窑在青花瓷制作与传播的源头地位。
巩义窑是唐代“贡白瓷”窑场,主要烧制白瓷和唐三彩。窑口所产白瓷细腻规整、釉色纯净,唐三彩色彩鲜艳、造型多样,深受欢迎。其独创性地将唐三彩中的钴蓝彩料,应用于白瓷釉下彩绘,开创了“钴蓝+高温釉下彩”的工艺范式,最终催生出早期青花瓷器。
学界定义青花瓷一直参考三个基本要素,即:钴料、高温、釉下彩。巩义窑唐青花便是以钴料在白瓷素坯上描绘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造而成。经检测,目前在唐代墓葬、遗址及海外沉船“黑石号”中发现的唐青花,残片钴料中MnO/CoO比值为0.08,与巩义窑样本高度一致,可见它们均产自巩义窑。
一览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波斯钴料成就了中原青花,而唐青花的“蓝白美学”又反哺西亚陶瓷艺术,最终在元代景德镇完成跨文明的技术闭环。这一横贯欧亚的文明互鉴历程,在展览中通过多维视角得以生动重现。
本次展览突出“大唐风”“丝路蓝”“郑州情”“青花韵”主题形象表达,综合运用历史文物、梦幻色彩、复原场景、数字技术等手段,在阿拉伯纹饰瓷器与中原传统纹样的跨时空对话中,勾勒出青花瓷从郑州走向世界的文明轨迹。尤其是唐青花塔式罐等百余件珍贵文物的集中亮相,不仅收集了散落丝路沿线的陶瓷记忆,更通过瓷片拼合出的古丝绸之路贸易路线,让观众得以触摸千年文明交融的脉搏。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观众可前往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免费参观,一同聆听青花瓷跨越千年的文明絮语。(正观新闻记者 张晓璐/文 杨铁虎/图)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