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网信中国
据网信中国5月22日消息,“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针对网民反映强烈的算法推荐加热低俗信息、加剧“信息茧房”、加重观点极化等问题风险,中央网信办督促指导重点平台针对性优化信息推荐算法功能、调整信息推荐算法规则。
和任何技术或者工具一样,算法也具有两面性。一面注重和满足用户的喜好,提供个性化内容,还能提高效率,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好服务体验。但另一面,也存在“滥用” 现象,也有“失控”风险,对社会不乏负面影响。比如,算法推荐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加剧“信息茧房”问题,对造谣传谣、摆拍造假、仿冒蹭热、拼凑剪接等网络乱象推波助澜,甚至会引发“操纵扰乱舆论”的负面效应……
将正面价值进一步放大,把风险和隐患扼杀在摇篮里,是算法治理的要义所在。
具体的治理路径,其实一直都摆在那里:透明、破茧、强审核。从目前的治理情况看,这三方面都分别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成效,算法治理正“渐入佳境”:各平台纷纷公开算法运行规则,推进透明展示工作,保障用户知情权;创新推出“茧房评估”“一键破茧”等功能,帮助用户防范“信息茧房”风险;不断健全推荐内容审核机制,加强正能量内容推送,防范算法推荐低俗不良信息。
如今的算法治理,让人欣喜的进步在于,有了更为具体的现实抓手,更为明确的机制体系,更为有力的监督监管,逐渐触及到一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境界。实际意义是,让相关治理可持续、常态化,而不是停留在“运动式”的治理,就像是一阵风刮过,很难实现切实有效的改变。
另一个可贵之处是,很多具体的手段和机制和用户建立了“链接”,在平台与用户的“有效互动”中,为算法的深层次规范与治理添砖加瓦。比如,有平台推出热点当事人核实机制,也有平台探索实践用户自主调节优化算法推荐内容。毋庸置疑,当用户被广泛充分发动起来,把算法的“按钮权”某种程度上交给用户,更有力介入对算法的主导与掌控,治理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当然,现在对算法的相关治理,取得的成果和进步还是阶段性的。正如“网信中国”通报所言,还存在相关功能使用效果不显著、推荐内容质量不够高等问题,与广大网民和社会各界的期待相比还有差距。这就需要用“长期主义”加上“系统思维”的组合拳来应对,我们相信,只要想解决,想治理,总能看到希望,看到成果,正如那句俗语: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算法到底该向何处去?“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就是社会的集体共识。现在算法治理的每一次探索实践,往前走的每一小步,目的都是为了又快又好补上“向善价值观”一课,维护网民合法权益,捍卫社会的公序良俗。值得期许的是,算法越“向上”越“向善”,社会正向价值的创造,社会的进步,也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原题为《算法治理“渐入佳境”,加速补上“向善价值观”一课》 作者 王彬 来源 潮新闻)
编辑:左海涛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