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演员黄杨钿甜佩戴230万天价耳坠的事情引发关注。5月16日,黄杨钿甜爸爸杨伟在微博发文称耳坠并非正品,并公布了任公职时间线:其于2011年3月正式入职雅安城市管理局执法支队工作,2015年放弃公务员身份,调入雅安市投资促进局下属的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工作,2017年3月辞职回深圳。

还有消息称,黄杨钿甜的父亲杨伟2011至2014年任四川省慈善总会办公室主任,称其负责雅安地震灾后重建项目,怀疑其涉嫌侵吞灾后重建资金。对此,杨伟称,“本人从未入职四川慈善总会,网传相关内容实为同名同姓人员,与本人毫无关系。”四川慈善总会表示:确认是两个人,只是同名同姓而已。

新黄河:网民监督要有力也要有理

民间监督毕竟不是司法定性,如果要求其担负起过高的举证责任,极易扼杀舆论监督的积极性。就像广为人知的鼠头鸭脖事件中,在围观网友无法抵达现场,也没有掌握实体证据的前提下,依然坚持质疑当地官方的所谓鸭脖结论,并且在更高层级的调查组介入后,最终证实了网民的质疑是正确的。如果在鼠头鸭脖事件中,要求质疑的网民担负过多举证责任,那么这起新闻事件或许就不会迎来后续的反转。

不过这是否意味着,民间舆论监督因为其自身的局限性,就可以毫无顾忌而尽情行使监督权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网民虽然无法负担起过多的举证责任,但必须要负担起相应的道德责任。尤其是,很多人认为民间舆论监督靠的应该是一腔热血的情绪正义,而笔者认为,情绪正义恰恰是民间舆论监督的大忌,这是因为情绪正义与网络暴力常常可以互相转换。因此,民间舆论监督所奉行的应该是对常识的尊重,是对人物关系、故事脉络的客观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质疑,而绝不是情绪占据主导的道德审判。

大象新闻:公众有知情权与监督权

一副疑似230万元的Graff祖母绿耳环,戴在18岁新晋小花黄杨钿甜的耳朵上,折射的不止是火彩,还有火热的质疑。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娱乐圈八卦,而是公众对财富来源、公职人员廉洁性和社会公平的集体追问。从耳环的真伪到黄杨钿甜父亲的公职背景,再到家族企业的资金流向,这场风波早已超越了“明星花边”,直指社会公共事务的核心。公众对真相的追问,不仅是合法的知情权,更是不可或缺的监督权。

从耳环到家族企业,公众的挖掘让隐秘信息浮出水面,官方随即介入。雅安市纪委监委已于5月16日回应,表示正在调查此事。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是合理合法的,但真相需要官方调查来划定边界。雅安市纪委监委的介入是必要一步,但调查结果必须公开透明,回应公众的期待。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监督需要理性,真相需要官方披露。希望公众的知情权能点亮真相,公众的监督权能守护公平。 

极目新闻:官方调查千万不能烂尾

耳环到底是正品还是仿品?黄杨钿甜的父亲经商是否与原工作单位存在利益关系?杨伟为何在引起舆论质疑后卸任相关公司法定代表人、退出股东?客观来说,这三个问题本身并不复杂。特别是第一项,耳环是正品还是仿品,拿到专柜去鉴定结论不难得出。况且,杨伟也表示愿意接受调查,以证清白。然而,多天过去了,官方表示已经介入调查,但调查结果迟迟没有出来,让人有些心焦,甚至还有舆论认为当地在采取拖延策略。

或许,事件年代久远,要回答诸多疑问需要时间。但是,在舆论高度关注的情况下,当地有必要就事说事,证实一件就说一件,一项一项来解答公众疑问。这样不仅有利于避免谣言传播,同时还能给人信心,让人知道当地还在尽心尽职地调查。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任思凝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