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第35个全国助残日
科技赋能,让助残有“精度”更有“温度”
使用仿生腿可以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打出“线上+线下+直播带岗”的招聘组合拳;AR眼镜辅助听障患者“看见声音”……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产品为残疾人打造了许多便利生活新场景。连日来,记者走访郑州市部分医院、社区、康复机构等地发现,在郑州,科技助残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便利和惊喜。
关注一老一小 守护残障朝夕美好
随着数字适老化服务的不断完善和网络应用的加速普及,更多“银发族”不断接触网络服务。
福华街街道是郑州市二七区的老城区,这里居住着不少老郑州人。据了解,辖区内总人口6.9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就有1.5万。如今,这里已用科技勾勒出了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幸福新画卷。
走进二七区福华街养老服务中心的院子里,长长的木制连廊下挂着一笼笼小鸟。笼子下,80岁的付大爷正坐在智能轮椅上投喂鸟儿。
“我算是养老服务中心的‘原住民’了,已在此生活了3年多。我家不是二七区的,但在得知二七区福华街养老服务中心的医养结合服务举措后,便第一时间跨区前来,我很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付大爷一边说,一边投喂面前的白文鸟。
据了解,福华街养老服务中心由福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福华颐养院合作运营,同时也是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福华街分院,是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直属的社区医疗机构。福华街养老服务中心总床位317张,其中托老床位203张、医疗床位114张,目前托老床位入住率达90%以上。
此外,利用“互联网+”家庭病床平台 ,郑州市福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床121人,其中包括65岁以上老人90人、失能老人31人,服务项目达50余项。老人佩戴智能型终端,利用智慧互联网医养信息服务平台,可在线上实现机构、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科技的普惠性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让康复不再痛苦,让参与者能够乐在其中,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一个方向。
“嘀嗒、嘀嗒、嘀嗒……”草长莺飞的5月,在河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机器人训练室里,7岁的乐乐(化名)正在借助外骨骼机器人设备,小心翼翼地练习站立行走。
3个月前,乐乐因为车祸导致无法自主活动。在经过多学科会诊后,康复专家为她制定了全面的康复训练方案。1个月后,一声久违的“爸爸妈妈”让家长流下泪花。
如今的乐乐,在“康复机器人”的帮助下一天天好转,这几天正在接受下肢锻炼,很快就有望回归正常生活。
不仅是乐乐,据介绍,河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还住着几百名像她一样的孩子。他们每天都在康复师的陪伴下,一次又一次完成看似简单的动作。
以智能之力 关注身心发展
科技赋能下的康复是为了大家更美好的生活。通过走访,记者发现,如今,市面上大部分辅具产品、福祉科技产品正从“工具型”走向“智能交互型”,服务模式也从“统一配置”向“个性化适配”转变。
中牟县刘集镇的郑子齐3年前因为一场车祸意外截肢。其间,郑子齐换过好几款假肢,原来的假肢非常笨重,不仅体感较累,还容易摔跤。如今,他使用了一款智能膝关节,有多种传感器,能实时采集数据并转化为指令控制产品的液压系统,针对佩戴者当前的运动状况进行实时适配。
如今,郑州已经催生了一大批现代科技助残社会组织,它们以全体残疾人或者某一类残疾人为目标群体,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为手段,致力于给障碍群体带来便捷、安全、温馨的生活。
“祝你生日快乐……”4岁男孩博博(化名)是受益者之一。3月的某一天,他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的病房中度过了人生中最特别的生日,也获得最珍贵的生日礼物——他接受了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听力残障人数约200万。2025年3月20日,河南省宣布人工耳蜗纳入医保,价格直降75%,让许多听障娃快速“开耳”(如图)。
此外,“BrainRobotics智能仿生手”由巩义市残联联合浙江强脑科技推出,目前已有3名前臂缺失者通过评估测试,即将免费安装价值超10万元的仿生设备;上街区也针对1至5周岁(不含5周岁)、听力损失达重度或极重度的听障儿童,开展“听力重建 启聪行动”人工耳蜗捐赠项目;郑州康园听力言语康复中心通过人工智能评估系统与大数据平台,实现康复方案动态管理,已经通过康复训练帮助数千名听障儿童实现言语清晰化。
让科技发展体现社会温度
“助人者,人恒助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科技的意义,从不止于算法、芯片和设备,而是当它走进普通人生活时,带来希望、尊严与自由。
有业内人士表示,无障碍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充分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利用产品、技术等多种方式解决痛点,消除障碍。
“我们应着力做好组织者、资源整合者、示范引领者三个角色,确保科技助残工作有序开展。”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宣传推动科技成果在康复及辅助器适配服务领域的转化应用。努力将效果显著、安全性好、普惠性强、残疾人认可的创新型产品纳入政府的扶持范围,为科技创新成果在残疾人工作领域应用创造更多的场景,提供更多的支持。持续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网上办理和救助资金“亲清在线”平台“一站式结算”。开展残疾人就业云招聘活动,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实现劳动力供需精准对接,为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高效匹配就业、创业、培训等资源。
郑州品康假肢矫形技术有限公司王永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助残主要解决患者的切身感受和需求,只有接近患者,亲近患者,了解他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难点痛点,科创企业的市场就在解决患者的难点和痛点。
郑州儿童医院康复中心主任马彩云说:“残障群体既是科技创新的受益者,也是科技包容性生态的积极参与者。应让他们更多参与到信息无障碍的评测监督以及科技产品的设计和体验过程,以此让技术的创新更好满足残障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让科技发展体现社会温度。”
记者 陶然 文/图
编辑: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