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第八期商都沙龙现场,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常耀华以《世界文明之谜:探寻汉字长盛不衰的生命密码》为题,带领观众穿越五千年文明长河。活动间隙,这位深耕古文字研究三十余年的学者,用带着河南乡音的普通话,向正观新闻记者娓娓道来汉字文明的深层肌理、学术探索的苦乐交织,以及对商都遗址未来的殷切期待。

汉字的“永生基因”

相较古埃及圣书体、两河楔形文字等消亡的古文字,汉字何以成为唯一延续至今的活态文明载体?常耀华以郑州商城甲骨文为原点,揭示汉字演化的"自然密码"与文明选择的深层逻辑。

正观新闻:您在讲座中反复强调汉字存在"永生基因",若以郑州商城甲骨文为坐标,这种基因的核心特质是什么?

常耀华这个问题问得好。我研究文字三十多年,这个问题就像刻在龟甲上的卜辞,天天在脑子里打转。咱们常说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体、印度河流域文字皆已尘封博物馆,为什么只有我们的汉字从创制第一个字到现在,不仅活着,还活得越来越精彩?核心差异在于文字与自然的关系——汉字是“对大自然的摹写”。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里写过一句话叫“本乎天地之心”,他说的是书法,但同样适用于造字。从仰韶陶符到商代朱书,先民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智慧,将天地万物凝练为符号系统。咱们的先民造字,是趴在地上观察乌龟的背纹,抬头看飞鸟的轨迹,把日升月落、草木枯荣都刻进文字里。古埃及文字虽早期也具象形特征,但后期转向拼音化,逐渐脱离具象根基;而汉字始终扎根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这种文化基因决定了其生命力。

正观新闻:郑州小双桥遗址发现的朱书陶文,对突破"商代起源说"有何关键意义?这是否暗示夏代可能存在更成熟的文字系统?

常耀华:这批早于殷墟甲骨文数百年的文字,直接指向商代中前期的成熟书写系统。

我们都知道,殷墟是商晚期代表,郑州二里岗是商中前期代表。过去我们总说“殷墟是甲骨文的故乡”,但小双桥遗址发现的朱书陶文证明:在更早的几百年前,郑州已经是汉字演化的关键驿站了。比较遗憾的是,目前这里出土的甲骨还是比较少。若未来在二里岗发现更早文字,或将揭示夏代文字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不仅是考古突破,更是文明源流的重新书写。

冷门绝学的国际交响

从书斋研究到巴黎汉字节,常耀华以跨文化实践打破学术边界,让甲骨文从“冷门绝学”走向世界舞台。

正观新闻:作为古文字学者与巴黎汉字节创始人,您如何将甲骨文转化为国际文化IP?

常耀华这源于一次“偶然的必然”。有一年,我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接待法国汉学家白乐桑,一见面,他看我身着唐装,又得知我研习甲骨文,非常激动。后来我带他去安阳殷墟,到文物库房里亲身接触甲骨文,他回到法国后逢人就讲这次经历,非常自豪自己亲眼见过甲骨文真迹。

这件事点醒了我——我意识到甲骨文这三个字在世界上的号召力太强了,它不仅是学术研究对象,更是跨文化对话的“超级符号”。

长期从事文字学研究的学者们,普遍秉持着一个信念:板凳要坐十年冷。这似乎已成为学界共识。大家也普遍认为,这门学问注定是少数人深耕的领域,研究成果如同塔尖明珠,与大众生活似乎存在距离。

但实践证明,冷门绝学需“破圈”:学术研究要“向下扎根”,文化传播要“向外生长”,让汉字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其价值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中国的文字体系(汉字)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因此,向世界分享这份文化瑰宝,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从不追求文化霸权,也不强加意识形态,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这份跨越千年的智慧结晶与全世界共享。

正观新闻:三十余年古文字研究中,最让您印象深刻的“破译瞬间”是什么?

常耀华那应该是《古文字与旅游文化研究》的创作历程了。

当时我被安排做甲骨文字与旅游文化的研究。这个方向最初让我非常困惑,甚至痛苦了好几年。因为根据我所阅读的旅游学书籍,比如《旅游学概论》,都强调旅游是19世纪以后,特别是二战后才发展起来的。我研究的甲骨文、金文以及战国文字,与这些时间跨度相差了几千年。这让我一度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将这两者联系起来。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其实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有了旅游活动。比如,皇帝巡游、秦始皇登泰山,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旅游的一种形式。我想,秦始皇登泰山与我们今天登泰山观景,本质上是不是一样的呢?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大家对旅游的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实际上,旅游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学习方式,可能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就存在了。

当然,我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我写的《古文字与旅游文化研究》,虽然尝试从甲骨文字与旅游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但写得并不满意。不过,至少我做了一个尝试,学术,天下之公器嘛,希望我的研究能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讨论,无论是肯定还是批评,我都愿意接受。

让汉字叙事扎根商城之心

商都遗址的活化叙事

作为甲骨文出土地标,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正以“商城之心”的定位,探索遗址与文字的互动叙事新路径。

正观新闻: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在汉字起源研究中承担着怎样的独特角色?您认为这座"商城之心",未来应如何深化遗址与文字的互动叙事?

常耀华:郑州商城出土的陶文、甲骨残片与安阳殷墟形成时空呼应,构成汉字演化的完整链条。更珍贵的是,这座博物院立足“商城之心”,紧邻商代古城墙遗址设馆,将遗址与城市文明深度绑定。可以说,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设立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

我觉得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做了一个很棒的工作,就是“从娃娃抓起”。一系列的沙龙活动、手绘手作体验等等,让孩子们浸润其中、享受其中。设想一下若干年后,当今天参加研学的孩子们长大了,看到某片甲骨文说“这个字我小时候画过”,指着某件青铜器说“这个文物我认识”,那文化记忆就是真正扎根了。


统筹:王绍禹
编辑:魏泽斌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