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企业看发展

北理工郑州研究院:

以人才为“核芯”引发创新“聚变”

今年4月,由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与黄河科技学院共建的智能车辆协同创新中心成立。此中心的建立,将为郑州迈进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新高地提供更多智力支撑。

建设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是郑州锚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突破口”。截至目前,郑州已引进8家一流大学、8家科研机构建设郑州研究院。坐落于郑东新区北龙湖的北理工郑州研究院,便是郑州链接一流大学(科研机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缩影。

以人才为“核芯”,持续释放创新“聚变”,北理工郑州研究院搭建起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区域科技发展与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厚植科创沃土

2023年10月,河南省、北京理工大学、郑州市三方共建北理工郑州研究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从此北理工郑州研究院在郑“扎根”。

“作为河南省和北理工合作共建首批‘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北理工郑州研究院是北理工校地合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理工全面服务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桥头堡’。”北理工郑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柏利说道。

据了解,中原科技城智能科技产业园(北理工郑州研究院)项目占地65.15亩,总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功能业态集科研办公、产业孵化、生活保障于一体。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产学研融合发展、校地企紧密合作的重要平台。

“项目目前已经完成施工总进度的75%,预计将于2025年12月底交付使用。”河南东龙科创服务有限公司北理工郑州研究院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道。

而现在的北理工郑州研究院,已经链接郑州高校搭建起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的“高速通道”。依托研究院搭建的产学研协同平台,一项项前沿科研成果正在向郑州奔赴。

李阳教授领衔的团队,攻关精确制导、智慧交通、车辆智能感知技术,自主孵化“郑州智探科技有限公司”;以杨健教授领衔的“光磁导航”团队,实现了光学与电磁定位手术导航系统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已成立“艾瑞迈迪科技(河南)有限公司”,并初步形成“人才链牵引产业链、产业链反哺人才链”的良性循环。

释放人才“强磁场”

走进北理工郑州研究院,展厅内整齐摆放的艾灸机器人、特种消防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琳琅满目。北理工郑州研究院产业拓展部赵鑫依次介绍厅内机器人的用途和创新。

初次见到赵鑫也是在2023年,彼时的他已经投身于这片热土。“中原科技城构建的‘政策强磁场’,让我坚信在这里大有作为。”赵鑫表示。

据了解,为了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郑州以“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为研究院的人才引进提供全方位保障,对符合高层次人才认定条件的科研人员,落实人才奖励补贴、薪酬待遇、税收优惠、子女入学和配偶就业等政策,全方位的服务让科研人才心无旁骛搞研发。

而郑州市优厚的人才政策、蓬勃的创新氛围与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汇聚于此——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电池资源优化团队责任教授的姚莹,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博士后孙志兵……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退役锂电池的梯次利用及高净度回收再生技术。”姚莹向记者介绍,目前已经推动废旧锂电池高净度回收再生处理开发试验生产线的建设,并与河南循环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项目技术路线与创新产品的应用验证和示范。

据了解,通过实施“校派+自聘”的双轨并行模式,北理工郑州研究院建起以院士团队为主导、团队落地实施、属地化发展的人才体系,汇聚柔性引进院士团队、战略科学家等高层次人才40余人,初步形成了170余人的人才队伍。

驱动产业能级跃迁

“人才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柏利认为,高层次人才引进不仅是技术突破的“催化剂”,更是产业能级升维的“战略杠杆”。

北理工郑州研究院以吸引“头雁”、培育“鸿雁”、留住“归雁”全链条发力,实现人才与产业的精准对接,平台赋能加速人才产业发展。

抢抓国家科创平台重组机遇,研究院已获批工信部重点实验室2个,与属地创新主体共建省级科研平台5个,启动4个中试基地建设,为引育项目进行中试熟化及二次开发试验。

依托创新平台,北理工郑州研究院对内统筹力量、整合资源,对外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加速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链接、融合聚变,在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协同发展中不断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截至目前,郑州市已聚集科研人员1300余人,培养研究生2200余人,先后承担、参与国家级项目50余项,取得各类知识产权900余件,累计服务企业1600余家(次),引进孵化企业约80家。

“北理工郑州研究院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为支点,撬动河南产业升级‘杠杆’。”柏利表示,在“四高四争先”战略指引下,研究院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持续推进以“一流成果转化、一流人才引育、一流科学研究、一流人才培养”为主攻方向的“提质升级”新战略,按照“边建设、边科研、边聚人才、边出成果”的思路,创新构建由单一的“创新实验室”转变为“创新实验室+中试基地+学科性公司”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为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注入澎湃动能。

记者 李娜 刘盼盼


编辑:宋雨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