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企业看发展
中原科技城:创新驱动迸发新活力
新兴技术逐渐融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4月19日,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亦庄落下帷幕,代表河南的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的EAI战队用时4小时50分33秒、以第五名的成绩完成首秀,EAI战队全场续航最强,展示了强大的耐力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原科技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突破。
作为郑州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等一系列重大科研平台加快布局,卓益得、中原动力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纷纷落地,中原科技城品牌效应愈发凸显,已然成为科技创新的明星区域和发展热土。
布局新兴产业聚能起势
机器人产业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与多类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聚焦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构建具身智能“大脑、小脑、本体、系统”的体系架构,致力于突破我国在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方面“卡脖子”难题。
“中原科技城集聚了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了超算、智算、通算为一体的算力布局,落地中原科技城为具身智能大规模数据训练和资源调度提供了强力支撑。”对此,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执行主任、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清都表示,实验室下一步将持续聚焦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突破。
近年来,中原科技城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以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和中原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抓手,以人工智能产业园为载体,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目前,园区已集聚人工智能头部企业20余家,构建了涵盖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与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发展沃土政企双向奔赴
中原科技城的沃土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充足养料,也吸引源源不断的企业“逐鹿中原”。刚刚过去的3月,郑东新区举行2025年第二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32个计划总投资超200亿元重点项目进驻中原科技城。
在生命科学领域,新招引的鑫汇科技研发的微生物检测及图谱应用平台填补了国内空白,是全球三大图谱之一,将在郑东新区落地质谱核酸试剂研发生产基地,打造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体外诊断试剂高端智造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苏州铸正机器人依托行业资源聚合和生态带动能力,推动郑州骨科手术机器人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
对于选择中原科技城的原因,签约现场,北京鑫汇普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国军直言,是中原科技城良好的营商环境坚定了他们落户的信心。
对于众多企业来说,中原科技城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力也越来越大。1月10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科技城百强榜(2024)》,郑州中原科技城综合评价在全国348个科技城(科学城)中跃升至第15位,排名相比上年度提升4个位次,企业“逐鹿中原”首选中原科技城成为一种共识。
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
企业发展壮大离不开好政策好环境。近年来,中原科技城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企业发展护航。
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日趋成熟。聚焦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出台《中原科技城高能级创新平台服务保障工作专班工作规则》《中原科技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建立从成果梳理挖掘、概念验证、小试与中试到孵化转化全流程贯通的工作体系,全程跟踪服务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成立中原科技城联合党委和中原科技城科创联盟,推动与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联合省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以及省内外顶尖科技机构共同打造“龙子湖科创路演”,共同搭建全链条开放式成果转化平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断拓展。集聚概念验证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成果转化孵化机构(载体)61家。开辟政府产投公司与高端创新平台联合成立成果转化公司的新模式,推动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郑大一附院、新乡医学院临床转化中心成果就地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持续扩大。首批16家创新平台开展科研项目近50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10个、省级73个、横向项目56个,可转化科技成果93项,已转化科技成果14项,近三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70%以上。
如今,中原科技城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科创企业突破26200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710家,高层次人才突破3300人;创新能级加速提升,近三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突破40%;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近三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70%以上。
中原科技城在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上持续发力,全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初步培育了人工智能、算力、数据、生命科学、量子、软件等6大战新产业集群,形成了具有中原科技城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
记者 覃岩峰
编辑: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