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河南省委书记刘宁寄语郑州,要融合好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展现新担当、创造新辉煌,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安伟指出,要擦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加快将郑州建设成为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现代文明的创新创业创造之地。

郑州日报联合郑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策划推出【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郑州的自然风貌与人文魅力,敬请关注。


在华夏大地的中央腹地,嵩山如天工铸就的玉玺,盖印在天地相接的卷轴之上。这座被岁月包浆的圣山,以三皇五帝的呼吸为节律,以二十四史的墨痕为纹路,在晨雾中舒展青铜色的脊梁,在暮霭里吞吐星河的光华。

嵩山,雄踞中原,东接郑州,西邻洛阳,南临颍水,北依黄河。其自然景观鬼斧神工,72峰峰峰有典、峰峰有名,列者如屏、展者如旗,36景如画胜画;其人文底蕴深厚酣醇,祭祀封禅、歌咏书丹,创教传法、修庙建殿,素有“嵩山天下奥”之称。

嵩山天下奥 本报记者 李焱 摄

而郑州与嵩山的渊源实在是太久,城市因山而添了伟岸身姿;山因城市而多了烟火暖意。郑州更是因嵩山的“中”文化,名副其实地将“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作为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

地质奇观:36亿年的“五世同堂”

嵩山,雄峙于郑州西部,东西绵延60公里,其主体为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山共有72峰,最高峰为少室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米;其次为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1492米。

太室、少室双峰对峙,宛如上古神人挥毫泼墨时滴落的浓墨,在时光的宣纸上晕染出万千气象。

嵩山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嵩山有36亿年的历史,25亿年前,当世界上许多地方还沉浸在汪洋大海之中时,嵩山已横空出世,屹立于苍茫的地球东方。五次成海、五次成陆的沧桑巨变和数十亿年的造山运动,崛起了这座伟岳凌空、峻极于天的“万山之祖”。这里,是用36亿年时光层叠而成的天然图书馆,其地层由老到新被誉为“五世同堂”;这里,每块岩石都是凝固的史诗,每道风景都是地球的年轮。

正如对郑州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文化学者阎铁成所感慨的那样:当你行走在嵩山的山间小道,抚摸着那斑驳的岩石,仿佛能触摸到时间的脉络,感受到地球在漫长岁月里的风云变幻。那一道道褶皱、一条条断层,都是地壳运动的生动记录,它们见证了嵩山如何从一片汪洋大海中崛起,又如何在无数次的造山运动中,逐渐形成如今雄伟壮观的模样。

人文滥觞:文明晨曦的最初模样

嵩山脚下,裴李岗文化的陶纺轮仍在旋转,仰韶彩陶的鱼纹似乎在月光下游弋;观星台上的星辉依旧灿烂,温婉的月光似乎可以投射在龙山文化的黑陶杯盏之上;汉阙上的雕刻画像仍旧栩栩如生,女子蹴鞠的笑声似乎在耳边荡漾……

当我们把目光从嵩山的地质奇观转向人文历史,会发现这里同样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早在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氏族过渡的旧石器时代,华夏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荥阳织机洞遗址、巩义神南沟遗址、登封君召遗址等都是其重要代表。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这里孕育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仰韶文化等。嵩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之多和分布之密为全国之冠。

在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嵩山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相传,上古时期的黄帝曾在此活动。在黄帝的带领下,以嵩山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成为当时农耕文明最发达的地区。

据史书记载,大禹曾在嵩山治水,他带领民众疏浚河道、治理洪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平息了水患,为百姓创造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大禹治水的传说至今不绝于耳,而嵩山则成为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再后来,嵩山在历史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周公在阳城测得了地中,登封告成的周公测景台和地胆石,被人们称为“天心地胆”。于是,这个“中”字华丽登场,才有了“中国、中华、中央、中州、中原”之称。

观星台门前的照壁上,至今仍有一块清代石匾“千古中传”;少林寺山门前东牌坊的对联也依然在望“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心传言外,十方法教是初元”。而郑州,也因此实证,底气十足地将“天地之中”作为城市名片,其自豪溢于言表。

更别说,因嵩山地位显赫,更成了帝王巡游祭祀祈福的胜地。从汉代开始,记载有具体时间到嵩山祭祀或遣使祭岳的帝王有64位。其中亲至者有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北魏孝文帝、唐高宗、武则天、清乾隆帝等。据载,武则天一生中有8次游祭嵩山。嵩山脚下的嵩阳县改为登封县,阳城县改为告成县,以示其“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现如今,“武则天金简”作为其亲历嵩山的实证,静静地躺在河南博物院,已然成为镇馆之宝之一。

更别提,这里还是儒释道三教的重要发源地。在少林寺钟楼前矗立着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三大宗教如此和谐地占据一碑之上。正如国学大师文怀沙认为,嵩山集儒学圣地、道教之源、禅宗祖庭、武林盟主于一体,值得我们抬头仰视。

诗意徜徉:水墨丹青的千年长卷

当李白的月光浸透玉女峰,王维的秋山染红少林溪,这座山便成了诗的砚台。

游览嵩山,总让人流连忘返——这里,不仅有72峰的各自精彩,不仅有36景的目不暇接,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你脚下的每一步,似乎都踩在了音律之上、诗行之间。

这里有许由隐居的身影。尧帝闻许由贤名,心生敬仰,欲将天下禅让于他。然而,许由却视名利如尘埃,认为这些世俗的纷扰玷污了自己的耳朵,于是拂袖而去,便奔至颍水之畔,掬一捧清流,洗去耳中的尘嚣。从此,他隐居于嵩山深处,与清风明月为伴,过上了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生活。

这里有诗经的缓缓吟唱。“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这几句诗出自《诗经·大雅·嵩高》,虽然短短数语,却将嵩山的雄伟高峻及其神圣的地位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有魏晋南北朝的隐逸身影。道士寇谦之入嵩山中岳庙修道7年,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下“新天师道”。

到了唐代,名山遇到世人,便凝结成了诗行,流传千年。那时的月光穿过云层落在嵩岳的肩膀上,诗意如月光,洒落一地。

那一年的李白,和两位朋友在嵩山聚会,朋友一名元丹丘,一名岑勋。于是,一场辉映后世的“嵩山酒局”开场了。据说,他们喝酒的地方是元丹丘的隐居处,李白畅饮后挥毫落纸,一首《将进酒》就此横空出世。

那一年的王维在嵩山隐居,这位“少年天才”前半生顺风顺水,后半生陷入困顿。《归嵩山作》以清新淡雅的风格,展现了嵩山的宁静与闲适:“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诗中的山水田园充满了生机与宁静,嵩山如此美好,给人无限安慰。

在嵩山居住过的还有岑参,他居住的草屋距离少室山很近。他写“草堂近少室,夜静闻风松。月出潘陵尖,照见十六峰”。那时的月光,给了尚未成名的岑参诸多安慰,那年少林寺的钟声,陪伴着岑参的晨读夜诵,多年后,他横刀立马,在边塞挥斥方遒。

白居易,本就是郑州人,对于故乡的嵩山,自有更深的情感。他写《送李滁州》:“君于觉路深留意,我亦禅门薄致功。未悟病时须去病,已知空后莫依空。白衣卧疾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

北宋的范仲淹自带豪气,他登临峰顶,豪情万丈“不来峻极游,何能小天下?”将中岳嵩山的峻极之美写到极致。

明代性灵派大家袁宏道的“客程行尽太行山,又见嵩高紫翠间”,短短两句,便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味道。

清初大儒顾炎武在《嵩山》一诗中写道:“位宅中央正,高疑上界邻。石开曾出启,岳降再生申。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岂知巢许窟,多有济时人。”“中央正位”的地理定位与“石开启圣”的史前传说相映成趣,将自然地理升华为文明坐标。

还有杜甫、孟浩然、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颢、苏轼……所行之处,诗意盎然。当这些诗篇在时光长河中交相辉映,嵩山已超越地理概念,化作中国文人不断书写的文化主题。

揽胜嵩山:镌刻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腾

所以,嵩山揽胜,自古有之。

爱上嵩山的理由实在太多了——

这里有自然之美——“嵩门待月”,月出嵩门,银月西斜,山间清风袭面,让人不由得有“嵩门待月不忍归”之感;“少室夕照”,每逢日落,余晖从山间泄下,像万条金线倾洒,山岚明灭,置身其中,“平生此胜游”;“嵩阳洞天”,茂林修竹、山泉遍布,风过沟底、竹摇水唱,“一任人间岁月迁”;“少室晴雪”,雨后初晴,伫立于石板远眺,可见青山中因石头反光而闪烁一片银光,“一峰晴见一峰雪”……

这里有人文荟萃——帝王祭祀,汉武帝和武则天的故事,至今在登封的坊间依旧被人津津乐道;少林寺,不仅有达摩面壁的美丽传说,还有禅宗文化、武术文化和医学文化的荟萃;古塔耸立,嵩山古塔群在数量上居全国第一、规模上全国第一,并且是跨越朝代最多和历时最长的古塔群,当然,郑州人都知道,东区“大玉米”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嵩岳寺塔,一东一西,向历史致敬;汉阙留存,我国现存东汉时期保存比较完整且价值较高的石阙共有7处,3处在嵩山,其中的太室阙是现存已知年代中最古老的一座;古代建筑栉比,这里寺、庙、宫、观、楼、台、亭、阁有上百座,2010年,“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里有动人传说——东汉三阙的画像砖上,凝固着儒道交融的早期形态;嵩阳书院千年古柏下,程颢程颐重构儒学宇宙观,将理学之光播撒九州;少林寺的晨钟暮鼓中,菩提达摩面壁九载,将禅宗心法融入武学经脉,创造出“禅武合一”的文化奇观;中岳庙的琉璃瓦当下,道教建筑沿着“天地之中”的中轴线次第铺展,将“道法自然”的哲思凝固成建筑的诗行。还有,阳城冶铁遗址的炉渣,诉说着战国时期“天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的冶铁传奇;登封观星台上,郭守敬丈量出的“四海测验”基准点,不仅确立了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高度,更标注着古代科技文明的地理坐标。

立于嵩岳之巅远眺,但见72峰犹如文明的等高线,勾勒出5000年不断裂的文明图谱。这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天地之中”,更是文化基因的母体,在每一次历史潮汐的冲刷中,始终保持着文明原乡的恒定与庄严。

听,当风吹山松入耳,当少林钟声响起,这是属于整个华夏民族的文明乡愁,在嵩山的奇峰峻岭间永恒回响。

郑州日报记者 李娜 李晓光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