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有关县域旅游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70.68%的受访者有过县域旅游的体验,其中,67.22%的受访者想避开大城市或知名景点的拥挤人流,65.42%的受访者出于距离考虑选择就近的县城;特色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51.01%)、社交媒体推荐的“小而美”的景色(48.39%)、特色美食(48.31%)、高性价比消费(32.03%)等都是受访者选择县域游的原因。

县域旅游在年轻人群体中火起来,离不开社交媒体的助推。时下,在县域旅游中爆火出圈的县城,大多都是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获得巨大的流量,从而吸引诸多网民关注并前往。比如,因游戏《黑神话·悟空》一夜成名的山西省隰县,其小西天景区客流暴涨;福建省平潭县,这座并不知名的海滨小城因“蓝眼泪”的海洋自然奇观特别“出片”,而在社交媒体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移动互联网时代,小县城在“被关注”层面获得了与大城市“平起平坐”的机会,而年轻人又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追求个性化体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达欲,乐于也擅于发掘“小而美”的事物并将其展示在社交媒体上。

年轻人偏爱县域旅游,在发掘“小而美”的同时,他们有着自己的理性思考——更加注重旅行的真正意义,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身心体验,是他们把目光从喧嚣的城市、知名景区转向小县城的重要原因。徘徊于充满“烟火气”的街头巷尾,感受特色民俗文化的魅力,从高性价比消费体验中获得惊喜,在生活节奏“慢下来”的他乡被治愈。本地人眼中或许“平平无奇”的日常,成为前来旅游的年轻人的“小确幸”。

对小县城来说,年轻人带来了可观的流量,如何把这份流量变成“留量”,还需做好充足功课。

承载力与服务水平,往往是县城能否持续吸引客流的关键。在一些县域景区,人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公厕、停车位等配套服务设施改造提升跟不上,高峰期客流涌入时如厕难、停车难;相关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足,服务标准不规范,影响游客的体验和评价。因此,各地职能部门要重视完善基础设施,优化配套服务,推动数智化管理运营,科学评估,量力而行,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做优旅游服务保障。

县域旅游的初始流量,大多来源于某个单一旅游“爆点”,但单一的旅游元素很容易让人失去新鲜感,这就要求县城在文旅深度融合方面下功夫——深度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等资源,打造体现特色和差异的县域旅游项目,讲好“人无我有”的“小城故事”,带给游客一份独特的体验感。

发展县域旅游,地方还应敢于“触网”,用好“流量”这个生产力。被年轻人发现固然有可能“出圈”,但主动出击更有可能赢得被关注的机会。一方面是有关部门要学会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内容生成(AIGC)、互联网用户生成内容(UGC)等技术手段,在社交媒体上开展智慧营销;另一方面,要激发本地居民主动“触网”参与旅游发展的热情与积极性,让更多居民成为家乡旅游的“推介官”,共同推动县域旅游的新发展。

《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国1866个县域旅游总收入平均值为42.95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平均值为508.27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了41.19%、35.18%。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年轻人的“推波助澜”。期待有更多“小而美”的县城被年轻人发现,期待更多有资源、有创意、有诚意的县城以“花式宠客”走红网络,把县域旅游带得更火,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原题为《为“小而美”的县域经济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作者 李靖 来源 中工网)


统筹:陈若松
编辑:左海涛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