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铁里、公交车上、商场里、大街上、办公室甚至教室和家里,到处都是低头刷手机的人,手指在屏幕上飞速滑动,短视频15秒换一个,新闻标题只看加粗字体,连小说都要开二倍速听书——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数字生活。但你可能没意识到,当ChatGPT能在5秒内读完《百年孤独》并写出完美书评,当AI可以替我们划出所有“重点段落”,人类延续千年的阅读方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过去十年,我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信读书显示,用户平均每页停留时间从2015年的72秒缩短到现在的19秒;短视频平台的数据更触目惊心,一条超过60秒的知识类视频,完播率暴跌40%。我们似乎陷入一个怪圈:越是依赖智能设备获取信息,越难静下心读完一本纸质书,就像吃惯了外卖快餐的人,逐渐失去了品尝食物本味的耐心。
这种变化带来的不仅是习惯的改变。当AI能瞬间解析《红楼梦》的人物关系,青少年还会愿意花三个月细品曹雪芹笔下的诗意吗?当电子书可以无限复制,孩子们还会理解指尖触碰纸张的温暖吗?而且科学家发现,长期碎片化阅读会让大脑的深层思考区域逐渐“生锈”。在追求“高效阅读”的路上,我们可能正在丢掉最珍贵的东西——深度思考的能力、文化传承的温度,还有阅读本身带来的精神愉悦。
AI时代,我们还要不要读书?
当AI能瞬间解答所有问题,读书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路径,却成为守护人性温度的最后堡垒。
如果读书只为获取信息,人类与AI的本质区别是否正在消失?想象一下:你同时打开ChatGPT和一本《红楼梦》,问它们“林黛玉为什么葬花”。AI能瞬间生成五百字分析,列出花谢花飞与人物命运的隐喻;但只有当你逐页翻动书卷,看到花瓣从纸页间飘落的插图时,才会突然懂得那种“明媚鲜妍能几时”的痛楚——这就是信息与体验的鸿沟。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读书的本质正是用缓慢的思考对抗快节奏的消耗。就像健身房的机械永远替代不了肌肉生长的真实过程,AI能输出知识,却给不了你读到《活着》结尾时,那种从心底涌起的震颤。信息获取的竞赛人类注定输给AI,但书籍承载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文明的体温。
存储在云端的万亿字节,能否替代指尖摩挲书页的文化震颤?在东京神保町旧书店,90岁的店主山田先生至今保留着用纸包裹书籍的传统,“客人抚摸纸张的触感,和收到电子书下载成功的提示音,是完全不同的相遇”。神经科学研究证明,手指接触粗糙纸面时,大脑记忆中枢的活跃度比滑动屏幕高40%。泛黄的书页折痕、咖啡渍染的批注、夹在扉页的银杏书签,构成了比文字更丰富的“立体阅读”;一如数字相册永远取代不了老相簿里掉出的那朵干花,当书籍变成云端数据流,我们失去的是人类文明特有的“时光琥珀”。实体书的文化仪式感无可替代,但更关键的危机藏在我们的头脑中。
当AI能3秒解读书籍核心,人类“低效”阅读的价值究竟存于何处?“缓慢的阅读是思想的散步”,作家博尔赫斯失明后仍坚持用指尖读书。当短视频用3分钟讲完《百年孤独》,看似高效实则如同注射知识葡萄糖——你记住了马孔多下雨四年,却失去了在雨季文字中浸泡的魔幻体验。教育学家尼尔·波兹曼警告“技术垄断会让我们用工具价值替代人性价值”。就像用导航软件的人会丧失方向感,依赖AI解读的读者终将失去构建思维地图的能力。那些在深夜台灯下反复琢磨的段落、读到精彩处忍不住拍案叫绝的瞬间,才是人类超越算法的精神自由。
AI时代,我们该怎样读书?
在智能工具与人文精神的角力中,我们需要建立“人机共读”的新范式,让技术成为桥梁而非牢笼。
纸质书与电子书不是敌人,而是盟友。纸质书与电子书并非对立关系,而是携手服务阅读的亲密盟友。二者在满足阅读需求、丰富阅读资源、促进阅读文化发展和适应不同读者群体等方面优势互补。纸质书以独特的质感和沉浸感适配深度阅读,电子书则凭借便携性与海量存储满足碎片化阅读;纸质书承载经典传承,电子书借助数字技术拓展新兴阅读领域;纸质书依托实体书店营造文化空间,电子书通过线上平台推动广泛交流;二者还分别契合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偏好,共同构建起多元、立体的阅读生态。英国作家约翰·凯里晨读用Kindle查资料,夜读捧纸质书品经典,就像白天喝咖啡提神,晚上饮红酒养心。选对工具只是开始,更关键的是重建深度思考的习惯。
让AI成为“读书助理”,而非“替身读者”。AI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快速梳理书籍脉络、提炼核心观点、提供背景知识,辅助读者高效筛选阅读材料,标记重点段落,甚至生成个性化读书笔记,极大提升阅读效率,成为读者探索知识海洋的得力助手。然而,阅读本质是思想与情感的深度交流,文字背后的细腻情感、作者的创作意图,唯有通过读者逐字逐句地品味与思考才能真正领悟。AI虽能给出结论性内容,却无法替代人类沉浸于文字世界时的独特感悟与思维碰撞。将AI视作“替身读者”,依赖其代替自身阅读,无异于放弃主动思考与深度阅读的权利,最终导致思维惰性,失去阅读最珍贵的精神滋养。只有让AI回归“助理”角色,充分发挥其工具价值,同时保持人类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高效阅读与深度思考的平衡,真正享受阅读带来的成长与乐趣。
在信息洪流中守护“经典阅读”。在信息洪流奔涌、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守护“经典阅读”不仅是对文化瑰宝的珍视,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自我救赎。经典著作历经岁月沉淀,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的记忆,蕴含着跨越时空的普世价值与永恒哲思,能给予读者深度的思想启迪与心灵滋养。然而,短视频、网络爽文等快节奏内容会不断冲击人们的注意力。可以通过主动构建抵御信息洪流的“精神堤坝”,通过合理规划时间,设立固定的经典阅读时段,屏蔽外界干扰,沉浸于经典文本的世界;借助图书馆、读书会等文化空间与社群,营造浓厚的经典阅读氛围,与志同道合者交流感悟,深化对经典的理解;善用数字化手段,将经典作品以电子书、有声书等形式呈现,拓宽阅读渠道,让经典更便捷地融入现代生活。唯有坚守经典阅读,才能在喧嚣浮躁的信息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汲取深厚的精神力量,让人类文明的薪火永续相传。如读《史记》可培养历史纵深感,读《瓦尔登湖》可找回内心的锚点,这些才是对抗算法操控的精神疫苗。
在算法浪潮中,做一艘有帆的船
站在历史的夹缝中,抬头是AI投射的知识极光,低头是书页间流淌了千年的月光。当ChatGPT能写诗,Midjourney会画画,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能复制逻辑,却模拟不了心跳;能计算答案,却解答不了生命。
那些在深夜书桌旁与伟大灵魂的对话,那些被某个句子突然击中的顿悟时刻,那些在泛黄书页上触摸到的时光温度,构成了人类独有的“精神指纹”。就像再精准的导航仪也取代不了仰望星空的浪漫,再智能的AI也复制不出读完《小王子》后凝视玫瑰的温柔。未来已来的时刻,或许该像作家冯唐说的那样“用机器学习处理信息,用纸质书喂养灵魂”。在电子屏上查阅资料,在纸页间培育思想;让AI当搜索引擎,让自己做意义的主人。毕竟,真正的阅读从来不是信息的搬运,而是把别人的智慧熬成自己的血与骨。
当算法试图用效率统一世界,愿我们依然保有“慢”的权利——慢慢读一首诗,慢慢画一幅画,慢慢读一本书——在技术洪流中,我们依然掌心有锚。
(来源 郑州日报 作者 胡 钰 系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