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介绍了《意见》的起草过程、主要内容和下一步考虑。

周大旺表示,《意见》的起草背景一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了党代会的报告,提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已将教育数字化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部署。

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期盼。教育数字化是当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更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治理等方面的深刻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更加公平地惠及每一个学习者,为个性化学习、精准教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是在已有实践基础上纵深推进战略布局。三年来,教育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公共教育资源平台、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公共终身学习平台。举办了两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但仍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资源供给机制需完善、师生数字素养待提升、智能化效能未充分释放等问题。新阶段要立足经验,破解问题,就必须深入把握教育数字化规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继续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布局,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通过系统性改革释放发展动能,支撑教育现代化。

周大旺还提到,《意见》的起草过程中,努力做到“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数字化看数字化”“立足强国看数字化”,着重把握了三点:

一是对标中央要求。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部署。

二是广泛吸纳意见。去年4月起,组织了专家团队深入研究,赴各省实地调研,广泛听取了各方面意见,逐条研究吸纳。

三是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和各地各校反映的短板不足,聚焦重点,逐一研究,提出了解决办法。

内容定位上,紧扣教育的三大属性,体现了教育强国“六大特质”的要求,支撑“八大体系”建设。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重点增加思政、体美劳、特殊教育、语言文字等资源的供给;确保教育大模型正确的价值导向,探索推动思政、科学教育、美育、心理健康等领域专题大模型的垂直应用。提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提升教育公共服务,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支持。提出推动学科专业数字化升级和科研范式变革。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教育的全球品牌等。

政策举措上,按照“可感、可行、有效”的原则,进行深入研究论证,确保每一条任务的举措都指向提升教育数字化的应用水平,支撑赋能教育的改革发展。同时,要确保能够落地,让各部门各地各校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坚持先立后破,试点先行,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改革创新,通过数字化有力提升广大师生家长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

第三,介绍一下主要内容。《意见》总共分七个部分,共22条政策举措。本《意见》明确了教育数字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教育数字化为突破口,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在推进过程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应用导向、数字赋能、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规划、安全发展、开放合作等8项工作原则,确保教育数字化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在深入推进集成化方面,《意见》提出了要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平台的资源布局,持续升级平台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国家平台的全域深度应用,推进教育数据集成和有效治理,加快构建终身学习的公共服务体系。鲜明提出增加精品资源的供给,提升平台智能化水平,完善资源开发、上线、应用、评价和退出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机制。推动了“高效办成一件事”,扩大教育公共服务“一网通办”的事项。以省为单位推进平台全域深度应用,形成推进区域教育公平优质发展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建好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国家数字大学,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教育服务。

在全面推进智能化方面,《意见》提出了要加强人工智能等前瞻布局,推动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等数字化的变革,以师生为重点提升全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全面支持教育决策和治理,赋能教育评价改革,鲜明提出了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推动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转型的需要,动态调整职业教育,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完善知识图谱,构建能力图谱,推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智能化升级。

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要素过程。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开展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加快建设“教育数字地图”,建设基础教育学位预测预警模型、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建设全国学科大数据信息资源库。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教育理念更新和模式的创新。

在大力推进国际化方面,《意见》提出,要持续增强数字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数字教育资源的国际共建共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教育品牌,赋能人才国际化培养,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教育的治理,鲜明提出建好国家平台国际版,持续实施“慕课出海”行动,赋能“鲁班工坊”等职教出海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联盟、期刊、案例、指数,建好数字教育海外学习中心,推动中国数字教育标准成为国际共识。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数字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数字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意见》还就健全教育数字化保障体系,筑牢教育数字化安全屏障和加强组织实施等方面作出了相关部署。

此外,周大旺还提到,下一步,教育部将把《意见》落实与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把近期的工作重点纳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在平台升级方面,打造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智能版。引入智能交互、知识图谱、多模态数据分析等技术,优化课堂测评、资源搜索等智能功能,完善“AI试验场”,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治理和科学研究四大方面,汇聚高水平大学和企业的创新力量,组织研发具有前瞻性的实用AI工具,接入国产通用大模型,帮助师生更好掌握AI技能。

二是在资源扩容方面。让优质教育“人人可享、处处可达”。不断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更新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共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集中上线系列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帮助师生更好拥抱智能化时代。扩容升级国家平台国际版,面向国际用户开发多语种版本的课程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跨境共享,让数字教育的国际合作进一步上一个层次。

三是就业赋能方面,实施“双千计划”破解人才培养的痛点。聚焦高校学生的就业需求,启动“双千计划”,推动了1000多个微专业,涵盖了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交叉复合型等内容,打造了1000多个职业能力的培训课程,覆盖了数字提升、技能训练、人工智能应用、实习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以集成化课程体系,构建了就业能力提升的“高速路”,助力毕业生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为职业发展筑牢根基。

四是在生态构建方面,营造 “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应用场景。构建了多元参与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态,促进 “人工智能+教育”的健康发展,开发人工智能教育的专用大模型,建设语料联盟和开源社区,组织广大师生参与调优教育大模型。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强化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算法和伦理安全。

(来源:央广网)



编辑:李洪永
统筹:李洪永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