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又又回河南,感谢与大家相遇在生机无限的北方春天。”乔叶难掩回到老家河南的喜悦,与现场的读者们亲切打招呼互动,引发阵阵掌声。

“要爱具体的人,这是我对自己的提醒。”4月13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携最新散文集《要爱具体的人》走进郑州海汇港尚书房,与读者们共同探讨如何花点时间,爱具体的人,爱自己的生活。

爱具体的人,发现生活中“闪闪发光的碎银子”

作为河南本土走出的女作家,乔叶一直自称为“柴禾妞”。这个抱着柴禾长大的姑娘,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师范。因为热爱写作,又从乡村教师一路“写”出来,成为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最慢是活着》《认罪书》《藏珠记》《宝水》……凭着高产的作品和在文学领域的不懈追求,她获得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茅盾文学奖等,并在2024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从一个农家女孩成为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的作品中常透露出独特的细腻与共情。凭借长篇小说《宝水》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后,她于2024年推出散文集《要爱具体的人》。在这本书中,乔叶从琐碎生活中捕捉微小而珍贵的瞬间,如小区楼下的桂花香、菜市场的喧嚣,甚至陌生人的一次短暂对话,都被她赋予情感厚度,让读者在细微处感受生活的丰盈。

有记者问乔叶,为什么她的文字总是生动细腻。对此,乔叶在现场坦言:“每一个作家要把自己当成生活的过滤器,用感受的毛孔感受生活,去酿成文字。”在她眼里,自己只是感受到了生活之美,并尽量鲜活地用文字还原而已。

作为乔叶的老乡与好友,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冯杰称赞乔叶是一个“颗粒归仓”式的作家。很多生活里的小故事、小细节、小片段都被她悉心收藏,成为文章的素材,就像她在《要爱具体的人》里,写到的饭店服务员、理发店老板、快递小哥等等。作家碎碎说,乔叶从不会浪费生活中的任何一点残渣碎屑,不会忽略内心深处的每一丝情绪与念想,她像有一张浩荡无边的大网,总能把那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具象的和抽象的,宏大的和琐细的,高尚的和卑怯的,光鲜的和难堪的,都网进来,捉拿归岸。

“处处留心皆学问,乔叶能在生活中收获很多别人遗漏的东西,并把这些作为创作的养料。”冯杰如是说。《要爱具体的人》就收集了乔叶眼中被大多数人遗漏的生活闪光点。“在郑州吃黄河大鲤鱼,吃完一面需要将鱼翻过来吃另一面,但服务员会说‘顺’过来,这一个字就体现了黄河边人们的生活趣味与智慧。”乔叶将这种细节称之为生活中“闪闪发光的碎银子”。

自己孤独的小井,也可以通向无数的地下河

谈及《要爱具体的人》书名由何而来,乔叶介绍那句“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让她很有感触,也点透了她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要爱具体的人》,乔叶呼吁读者回归生活本真,关注身边的平凡个体。

“我们现在都在过手机生活,爱抽象中想象的人。”乔叶说,生活里她也常见一桌人在一起吃饭,却各玩各自的手机,彼此无话。在她看来,其实我们要花点时间,爱身边具体的人,对身边的人释放善意和温暖,就会更有幸福感。

一位老师读者在学生的推荐下爱上了乔叶的文字,在活动现场,她替自己的学生向乔叶提问:写作是否是内心表达还是和外界对话?对此,乔叶分享道,她曾好奇为什么自己书写自我的生活,会引来别人的关注。

对此,乔叶说自己是“一个典型的平凡人样本”,自己的情绪别人也有,但他们可能没写出来,自己写的是“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生活,所以能让很多同样的平凡人感到共鸣。而她也意识到,“自己孤独的小井,也可以通向无数的地下河。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可以是个无比广阔的世界。”

《要爱具体的人》不仅是一部散文集,更是一本生活哲学指南,在快节奏与焦虑充斥的当下,引导读者从琐碎中探寻意义。正如乔叶所言:“不要忽视生活中的琐碎与繁杂,恰恰是这些微小的瞬间组成了我们生命的全部。”她也希望这本书能唤醒人们对“具体之爱”的感知力,唯有珍视眼前的人与事,才能抵御时代的浮躁,抵达生命的丰饶。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