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批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中原地区最大的文物宣传展示窗口,河南博物院常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参观打卡。该院目前拥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从中脱颖而出的“九大镇院之宝”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宝。九件国宝,其中三件出土于郑州。这九件文物都有哪些?它们何以成为“镇院之宝”?我们来一一看看。
一、贾湖骨笛
所处时代: 新石器时代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吹管乐器,被誉为“中华第一笛”。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起源的时间和历史,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音乐史的发端,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的奇迹。它特有的音色和音阶特质,唤醒了华夏民族远古音乐的心灵记忆。
1987年,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中部淮河上游流域的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骨笛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制成,制作比较规范,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完整而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
骨笛全长23.1厘米,笛身钻有7个音孔,经专家测定,可以演奏出近似七声音阶的乐曲。依据近年来对骨笛复原件的研究发现,骨笛的音色优美、空灵,音阶完备,同时也有多宫转调演奏的可能性,这对我国乐律的研究很有价值。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七声音阶来源于西方,贾湖骨笛的出土,作为一个有力例证,证明了早在8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所具有的音乐水平已经是七声具备。
二、莲鹤方壶
所处时代: 春秋时期
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于新郑郑国国君大墓。通高117厘米,重64.28公斤,体积高大,装饰华美,并非是普通的盛酒之器,很可能是郑国国君的陈设品,是主人地位、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春秋时期,旧的礼制迅速崩溃,新的观念逐步形成。作为国之重器的青铜器也在开创一代新风,由浸润浓厚的宗教色彩转而追求清新自由、轻松活泼的风格。器形由厚重变得轻灵、造型由威严转向奇巧、纹饰也趋于写实生动。莲鹤方壶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壶身为椭方形,颈部两侧装饰了两条回首观望的龙形怪兽构成双耳,腹部四周四条翼龙仿佛正在缓缓向上爬行,底部两只张口吐舌、侧首回望的卷尾兽,似乎正在倾其全力承托器身。最精彩的还是上层盖顶怒放的双层莲瓣,中央伫立一只引颈欲鸣、展翅欲飞的仙鹤,被郭沫若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莲鹤方壶除了其卓越的历史性和艺术性,其铸造工艺也堪称春秋时期多范合铸的代表作,因此被专家称为是我国“青铜时代的绝唱”。
三、妇好鸮尊
所处时代: 商代晚期
妇好鸮尊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一件鸟形铜酒器,商代晚期文物。高46.3厘米,重16千克,1976年出土于殷墟妇好墓,因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得名。
鸮尊,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粗壮的双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点支撑,使器物显得挺拔矫健,气宇轩昂。在中国古代,鸮是对猫头鹰类鸟的统称。在商代,猫头鹰被视为神鸟。妇好作为商王武丁的妻子,生前曾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王室的盛大祭祀典礼,还曾多次领军征战沙场,可谓战功卓著。考古发现,妇好墓随葬品极为丰富,多件青铜器上发现有鸮形纹饰,还有6件鸮形玉佩,不仅显示了妇好地位的显赫和武丁对妇好的宠爱,更是妇好能征善战的体现。
商代中原地区的能工巧匠以动物为题材,将丰富的想象进行合理地夸张,创作出集实用艺术与一体的国宝鸮尊。它通体满花的装饰有蝉纹、夔纹、云雷纹等八种之多,繁缛富丽的线条和立体造型巧妙结合,将其塑造的更加神秘瑰丽,反映中原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
四、云纹铜禁
所处时代: 春秋时期
云纹铜禁,长131厘米,宽68厘米,高28厘米,重95千克,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
铜禁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战国以后基本消失,是贵族祭祀、宴飨时摆放酒器的几案。这件铜禁主体透雕云纹,错综复杂,有玲珑剔透之感。禁体上部四周攀附12条龙形怪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中心,似拱卫铜禁,又似欲吞禁面美酒。禁体下部俯卧12只虎形怪兽,头饰高冠,张口咋舌,似不堪重负,气喘吁吁,又似垂涎美酒。奇特的构思,瑰丽的纹饰,彰显着神秘浪漫的楚风神韵。
云纹铜禁采用失蜡法铸造而成。失蜡法是我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之一,云纹铜禁的出土证明春秋中晚期中原地区失蜡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云纹铜禁出土时残破不堪,在没有任何修复案例可以参考的环境下,河南博物院文物修复工作者历时两年11个月,经过26道修复工序,最终将这件精巧绝伦、工艺复杂的云纹铜禁还原并呈现给世人,创造了中国文物修复史上的奇迹。
五、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所处时代: 北宋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为宋代文物,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古代汝州)汝官窑遗址。它高19.5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8.2厘米。侈口,长颈,腹圆鼓,圈足。通体施天蓝釉,足端露胎。腹部刻有花叶纹,整器布满开片。
“天下名瓷,汝窑为魁。”在北宋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河南不但独占其三,而且汝窑位居魁首。汝瓷稀少,在民间,更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之说。传世汝官瓷不足百件,且多为传世品,发掘器物极少。这件汝官窑完整器的出土,给全世界汝官窑传世器物的研究提供了标本。
关于汝瓷的颜色,有文献记载:“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在汝官窑遗址考古发掘中,它是唯一一件完整的天蓝釉器物,而且是极为少见的刻花作品,其稀世程度,可见一斑。它也是出土汝官窑瓷器中品相最好的一件,不仅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也是中国的稀世珍宝。
六、四神云气图壁画
所处时代: 西汉早期
四神云气图壁画,1987年发现,1993年揭取自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的主室顶部,柿园汉墓的墓主人为西汉早期的梁国诸侯王。
壁画长5.14米,宽3.27米,整体面积约16.8平方米。壁画主题图案以朱砂红为底色,上面用白、绿、黑等颜色绘有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等四种神禽异兽,以及灵芝、花朵和云气纹等吉祥图案。 图中巨龙尤为醒目突出,身呈“S”形弯曲,占据整幅画面的中央,龙身长约7.5米,龙舌卷住一怪兽的尾部,龙身覆满鳞纹,背生有双翼,足踏云气、长枝花朵等。龙舌卷住的怪兽为鸭嘴、长颈、鱼身,身覆鱼鳞纹,背生羽翼。下方白虎前爪攀附在仙山上,口衔长枝花朵。上方朱雀长喙啄住龙首的一只长角,长长的雀尾上扬飘摆。四周边框装饰有连线穿璧纹和云气纹等。
中国古代青龙、白虎、朱雀等为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瑞兽。壁画以图绘神兽等象征汉代人们想象中的天界;以仙山等象征仙人居住的仙境,表达了人们趋吉求福,渴望长生升仙的思想信仰。
七、武则天金简
所处时代: 唐代
1982年5月,河南登封县农民屈西怀在中岳嵩山峻极峰的石缝中,无意中发现了一枚亮闪闪的金片,经鉴定,这是一枚武则天金简。这一发现可谓石破天惊,一代女皇武则天晚年的心路历程被公诸于世。
简,是古人在出访时,书写自我介绍及表达意愿的一种载体,相当于现在的名片。唐以后的历代帝王在祭祀封禅时,多有投简的传统,目前我们发现的有铜简、银简、玉简等,金简则为首次发现。
金简为唐代文物,长36.2厘米,宽8厘米,重223.5克。上刻双钩楷书63字,大意为:大周国主武曌信奉道教,渴望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命使臣胡超到中岳嵩山山门投递金简代她祭拜,乞求道教中的三官九府为自己祛病赐福,落款为公元700年七月七日。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执政期间曾标新立异地创造了二三十个新字,然而由于晦涩难懂,这些字在她将朝政归于李唐之后便停止了使用。因此,金简中出现的五个武周字具有极其珍贵的断代价值。武则天所遗留下来的文物,大都埋藏在陕西乾陵中。这枚金简是目前唯一见到的、与武则天有直接联系的可移动文物,也是认识和研究女皇武则天生平事迹及其晚年思想的宝贵史料。
八、玉柄铁剑
所处时代: 西周晚期
玉柄铁剑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季的墓葬,全长37厘米,其中剑柄长13厘米,剑身长24厘米。这把玉柄铁剑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其利用玉、铜、铁三种材料制作而成,是我国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它将我国的人工冶铁历史推前了近两个世纪,所以被专家们誉为“中华第一剑”。
其剑柄为铜芯,起到连接剑柄和剑身的作用,铜芯外镶有晶莹透亮的和田美玉和绿松石,并有精美的竹节饰纹,剑身和剑柄的结合处也镶有绿松石。剑身经由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鉴定,是由块炼法锻制而成,剑身外有丝织品包裹的痕迹。剑鞘则由牛皮精制而成。
在中国的冶金史上,铁器的铸造和广泛应用是在汉代。铁器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史进入了新的一页。但在汉代以前,铁器则很少出现。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中国在商代有用陨铁制造的兵器,而中原地区发现的铁器多数是在距今2600年的春秋时期。玉柄铁剑为人工冶铁制品,而且属于西周晚期,距今大约有2800年的历史,它的价值和在学术史上的意义不言而喻。
九、杜岭方鼎
所处时代: 商代早期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又名杜岭二号方鼎,商代早期文物,1974年出土于郑州张寨南街,该鼎通高87厘米,重64.25千克,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青铜方鼎之一。
方鼎腹部呈斗形,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的圆拱型竖耳,承托器身的四根鼎足粗壮浑厚,为上粗下细的圆柱形。此器形体硕大,铸工精细,采用多范分铸而成。通过观察,铸型共用范、芯20多块,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了较为高超的冶铸水平。
器壁纹饰以兽面纹和乳钉纹为主,使器物整体呈现出庄严肃穆的宗庙威仪。兽面纹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两目浑圆突出。这究竟是什么动物,目前仍众说纷纭,但从宋代开始,因其有首无身的特点,有人开始把它称为饕餮。龙生九子,饕餮贪食,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首无身,是贪欲的象征。
鼎是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用途。随着国家在中原的诞生,历史又赋予了“鼎”新的文化内涵——权力的象征。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族亡则鼎迁。在郑州地区出土如此大型的青铜方鼎,也是商王朝在此建都的有力佐证。
(正观新闻记者 秦华 文 河南博物院 供图)
编辑:宋雨馨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