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74岁的蔡德奎来到上海松江烈士陵园,父亲蔡财根的墓碑前。他默念着:“爸,儿子来看您了。”墓碑上,写着:蔡财根 烈士(1929.10—1953.6),一张手绘的蔡财根黑白画像,赫然镶嵌其中。画像上的蔡财根,戴着抗美援朝志愿军军帽,穿着志愿军军装,眼神十分坚毅。这张画像,是2021年清明节前夕,蔡德奎亲手安放在父亲墓碑上的,也是“画笔下的红色传承”的首个作品。(3月30日《解放日报》)

“画笔下的红色传承”,是松江烈士陵园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合作的项目。自2020年11月起,这群“00后”“05后”大学生志愿者,用画笔和AI技术复原了13位烈士的容貌。

在当今时代,智能手机、数码相机普及,轻触快门即可定格永恒,个人照片、影像的留存变得十分容易。然而,回溯至革命战争年代,那些因保家卫国牺牲的烈士,受限于当时社会背景与物质条件,未及留下一帧清晰容颜,便匆匆告别了人世与挚爱亲人,无疑是一个历史遗憾。因此,众多烈士家属期盼能拥有一张烈士肖像,珍之重之。

在此意义上,用画笔和AI技术复原烈士容貌,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其一,是对烈士最崇高的敬畏,更是对烈士精神的有力传播;其二,是对烈士家属最深切的安慰,圆满了他们心中那份久久期盼;其三,画者在还原烈士容貌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历史,无疑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也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事实上,还原烈士容颜,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很多烈士生前并未留下任何照片,画者只能通过烈士亲人描述,或是仍记得烈士相貌的老人回忆,才能逐渐还原出烈士模样。在此情形下,若想通过画像逼真地还原烈士样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不仅考验着画者专业能力和素养,更承载着烈士家属及社会各界的深切期望。

尽管还原烈士容颜难度较大,画者仍根据家属描述和亲属照片手绘轮廓,用图像软件调整细节,以及AI技术还原肤色与神态,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烈士容貌,得到烈士家属和社会认可,这无疑是最美好的结果。

以往,公众祭奠英烈、表达敬意,多以献鲜花、写祭文、深鞠躬等方式。现如今,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以数字技术向英烈表达敬意的形式越来越多,比如,通过敬献花篮参与“云祭扫”;纪念馆、陈列馆等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和3D建模技术重现历史场景等等,让缅怀与追思,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类似创新之举,需要不断挖掘。

科技让历史更鲜活。未来,希望有更多高校师生参与“画笔下的红色传承”项目,用手中的画笔弘扬英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正观评论员 任思凝)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统筹:陈若松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