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市扶残助残促进会联合郑州市文化馆、民建高新二支部、河南中原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等单位在市文化馆以“文化赋能+科技联动”双轨并行的创新模式,开展系列推动文化传承实践行动,为社会帮扶与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文化赋能:非遗传承与就业帮扶深度融合
在当日上午的“百家公益大联动”启动仪式上,郑州文化馆正式推出“星光”市民艺术夜校,面向中青年群体开设艺术精品课程,通过党建引领文旅文创融合,满足市民对艺术与交流的需求。郑州市扶残助残促进会副秘书长、非遗掐丝珐琅彩工艺培训项目负责人张红生带领与会代表参观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掐丝珐琅彩(景泰蓝)”。该项目课程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潮流,不仅传承了“燕京八绝”之一的技艺,还为困难群体提供技能培训,助力其实现就业与文化自信的双重提升。
科技联动:跨领域合作赋能产业创新
当日下午,张红生联合民建会员、高新区财政局非税收入局局长李丽君等一行,参观郑州大学现代分析与基因测序中心。该中心作为国家级科研平台,拥有50余台套先进设备,覆盖基因测序、成分分析等领域,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与跨学科协作。座谈会上,各方达成“百家公益大联动”共识,计划通过资源整合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社会资源整合:多方协作构建公益生态
“通过非遗技艺培训,我们既保护了传统工艺,又为困难群体开辟了就业新路径。” 郑州市扶残助残促进会顾问杜建琦提出了“职业化培训+产业化发展”思路,包括推动非遗产品认证、国际合作及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持续深化与社会各界的合作。
“民建会员理当作好资源整合者,通过增补副会长、吸纳企业家捐赠等方式,增强组织执行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让掐丝珐琅彩的工匠精神与现代分析的创新精神交相辉映。”张红生表示,此次活动中,郑州民建高新二支部、中原人力资源中心等单位的参与,扩展了公益网络的覆盖面,今后将以”文化+公益+就业”的模式,通过科技赋能公益,打造可持续帮扶体系,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探索残疾人健康监测、技能提升的科技解决方案,为残疾人群体创造融入社会的机会。
记者 孙庆辉
统筹:张改华
编辑:刘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