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云南省纪委监委2月22日消息:曲靖市师宗县委书记李志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已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审查调查。2月21日上午,云南省召开持续深化清廉云南建设暨全省正风肃纪警示教育大会,会议以视频形式开到县级,共2.7万余人参会。会上,全体参会人员观看了警示教育专题片《追问》。(据2月22日红星新闻报道)
报道显示,2月20日,李志伟仍以县委书记的身份实地调研乡村振兴工作。2月21日上午,李志伟在师宗县分会场参加了全省警示教育大会。2月22日上午到云南省纪委监委主动投案,中午被官宣落马。
云南全省警示教育大会(图片来源:政事儿)
自2023年起,这已是云南省委第三次在春节假期后召开此类会议,部署持续纵深推进清廉云南建设。而且,每次警示大会召开后,当即有官员主动投案。
2023年2月17日,云南全省正风肃纪警示大会召开,至2月27日,十天内有9人投案自首。其中,2月17日当天,上午刚开警示大会,下午2:30,参加警示大会的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温培斌主动投案,云南省纪委监委网站在次日发布的“云纪时评”中指出,温培斌的投案是参会后深受警醒和感召。可见,警示大会形成的震慑力巨大,收到的警示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2024年2月28日,云南全省正风肃纪警示大会在昆明召开。2月29日,迪庆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江楚主动投案;3月1日,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原党组书记、厅长龙江主动投案。这个警示效果同样明显。
类似的情形并不少见,多个地方都有开完警示大会就有官员投案的事例。那么,警示教育大会的教育效果为什么这么好?
警示大会一开完,立马有官员主动投案,这当然能证明大会的成功。这类大会通常会以案说法,会上的专题片记录的多是近期被查处的官员,有落马官员的现身说法。这些被查处的官员,多是参会者熟悉的面孔,可以说是鲜活的反面教材,提供的教训真实可信,说服力强。这对参会者会形成较强的心理冲击,如果官员自身不干净,难免会自动“对号入座”,心中忐忑不安。警示大会能形成强大的震慑力。而且,大会也会讲明政策,指出主动投案、主动交代问题、主动认罪认罚等情形,可给予从轻减轻处理。这样一来,警示大会强化了宣传教育力度,能充分发挥政策感召和思想教育作用,促使受到触动的“问题干部”悬崖勒马、改过自新。
官员在警示大会后当即投案,一方面源于警示大会形成的震慑效果,另一方面也表明,对“问题干部”就是要时刻敲警钟,把警示大会的精神贯彻于平时,经常以“扯袖子”“咬耳朵”的方式绷紧廉政弦,让官员能够多些自省,多些悔悟,以便及时回头,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上午开警示教育大会,下午就有官员主动投案,这既是警示大会的威力,也是平时廉政工作久久为功的结果,因为平时的反腐力度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震慑力,“问题干部”的内心已经在挣扎,经过大会的教育,能深刻认识到自身错误,下决心争取宽大处理。
有干部在投案后就流露心迹,“这个事情一直像根针一样扎在我的心头,觉都睡不好,现在主动向组织交代了,我如释重负。”也有参会干部写下体会:“一次学习,一声警钟,又一次触动了每一名干部的心灵。对我而言,这种心灵的震撼与警醒是超出预期的。”可见,警示大会就如一针清醒剂,能让迷途者知返,让守法者更坚定信念。
警示大会的效果,离不开平时反腐工作所打下的震慑力基础。平时在反腐工作上做得越多,就越能形成让人感受得到的震慑力,警示大会上的声音就越显“刺耳”——让“问题干部”坐立不安,深受触动。
此次在云南全省警示教育大会召开当天,云南省纪委宣布3名干部被查。一边开会,一边宣布官员被查,这就是反腐的雷声大,雨点也大,这就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问题干部”对此耳闻目睹,岂能不心惊。可见,平时在反腐工作上久久为功,声势浩大,警示教育大会的震慑力就大。
(原题为《开会次日县委书记主动投案,警示教育大会的威力为何这么大?》 作者 徐汉雄 来源 极目新闻)
统筹:王长善
编辑:陈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