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文物普查工作实地调查

随着郑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如火如荼地开展,登封文物普查工作也进入复查结束的“冲刺阶段”。2月21日,记者跟随登封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小队,来到多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线索处实地调查,在雪落树梢的初春,感受文物普查工作的登封“进行曲”。

新发现,免不了跋山涉水

迈过荒草,爬上土坡,前夜的雨雪让道路变得湿滑泥泞,在前往登封嵩阳街道双溪河渡槽的路上,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封市文物普查小组工作人员赵阳向记者介绍即将到达的文物新发现。“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双溪河渡槽,为什么历史并不久我们却把它定为新发现文物呢?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高、社会影响大。登封是一座山城,水源非常重要,双溪河渡槽将少林水库的水源自西向东引,横跨登封城北农田,是当时非常重要的生产生活水利设施。”一边说着,赵阳迈步渡槽上方,与团队工作人员开始了定位、画图并测量。

据了解,自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登封市按照国家、省、郑州市文物局的相关要求,成立了登封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并印发了《登封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在市、县两级文物部门的领导下,普查小组对登封新发现的136处不可移动文物线索进行实地普查,双溪河渡槽就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登封市“四普”小队在对传统村落再次调查时发现了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避难楼和地道。在高十余米的避难楼下,袁桥古村村民袁铁芳讲起有关这栋建筑的历史故事便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从明朝初建、清朝翻修,再到新中国成立前成为袁桥村民躲避匪患的根据地,这栋建筑已经在古村中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霜。

绕着老楼穿梭,走过地下通道,又与老渡槽“亲密接触”,赵阳说:“在登封地区做文物普查工作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尤其是那些还未曾记录在案的新不可移动文物,有时需要跋山涉水,才能做好测量和整理工作,但是能将这些文物一件又一件保护起来,我与队员都充满了斗志和动力。”

老文物,要复查毫不懈怠

静谧安详,雪落枝头。当文物普查小组一行人来到元代遗珍会善寺面前,红墙白雪,松柏林立,不禁让大家又一次感受到了这世界文化遗产的肃穆与厚重。与其他嵩山的寺院相比,会善寺显得格外宁静,游客也并不多见。然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善寺及其寺中的各种文物,早已是文物普查的“常客”。

在寺中央的大殿前,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院落布满了各种文物。从石碑雕刻到高高挂起的洪钟,仅就嵩山地区唯一现存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大雄宝殿”,就让文物普查小组忙得不可开交。无论是测量窗扇还是记录殿柱,队员们通过RTK高精度定位、红外测距仪等专业设备,将一串串最新的数据送到了普查系统之中。

作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封市文物普查小组的队长,刘世奇说,相较于新发现的单一不可移动文物,像是少林寺、会善寺这种老文保单位工作量也很大,院落中每一个文物点都要进行拍照测量。目前,文物普查的复查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我们正在向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攻坚克难、应保尽保,争取将每一处文物都做好记录与保护。

策群力,做保护上下一心

在跟随普查小队进行文物普查工作的过程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未曾出现在现场,但却在采访对话中“多次现身”。

谈起此次新发现的136处不可移动文物线索,赵阳对积极配合文物普查工作的村民百姓十分感激。“通过前期逐乡逐村的‘四普’宣传工作,热心村民开始不断给我们提供各类文物线索,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与帮助。”赵阳说道。

据记者了解,登封市文物局通过前期普查方案的策划与制定,利用县级融媒体、组建宣传小队等形式下乡村、走基层,对当地乡镇街道居民进行宣讲,使得“四普”工作的开展有了广泛的群众支持,再加上由17名专业文保人员组成的普查小队,使得登封地区的“四普”工作得到了有序开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普查成果。

“文物普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克服困难直接上,是这支队伍的真实写照。”登封市文物局文保中心专职副书记张少刚说,截至目前,登封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小队,已圆满完成辖区内1497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并对新发现的136处不可移动文物线索进行实地普查。在下步工作中,登封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小队将倒排工期,攻坚克难,在规定时间内交出满分答卷。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