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20多万元就能买到央国企的“铁饭碗”,乍听起来颇具诱惑力。据新华社报道,在一场持续近3年的特大诈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就是打着“铁饭碗”的旗号行骗;400多名大学毕业生上当受骗,财产损失8000多万元,截至案发时,仍有不少人在等待那个遥遥无期的“工作”。
3年时间、400多名大学生、8000多万元,这一诈骗案件涉及时间之长、人数之多、金额之大让人触目惊心。诈骗团伙能屡屡得手,跟骗术高超不无关系。据报道,骗子形象打造有模有样,又是专业的培训机构,又是完整的入职培训流程,办公场所也位于高档写字楼,看起来都很正规;还搞出以假乱真的入职环节,不仅有常规的“入职流程”,一些受害人甚至进入企业“岗前实习”……看似“规范”的流程,实际上每个环节、每个场地都是诈骗团伙诈骗剧本的一部分。
诈骗分子能精准围猎大学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拿捏了求职者的心理。近年来,考公考编是不少大学生的优先选项,国企、央企等单位在部分求职者眼中自带“光环”,很多求职者不惜花大价钱上培训班、请老师“助力”,能有买“铁饭碗”的机会,自然有人愿意尝试。尤其在家长的主导和干预下,有些人把“走关系”“找后门”当成求职的捷径,认为花钱就能找到工作、钱花得越多工作找得越好。诈骗分子正是利用求职者的心思,用“铁饭碗”当诱饵,让求职者上“钩”。
且不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早已不复存在。求职者就是想进央国企,也该对这些单位的招聘程序有起码了解。按照国家规定,央国企都有固定的招考平台以及公开的录用方式,并且全都公开透明可供查询。严密的招录机制下,怎么可能打个招呼就能进去?求职者和家长想走捷径、心存侥幸,正好落入诈骗分子设下的陷阱。到头来,不仅钱财打了水漂,求职时间也被白白浪费。
花钱可买“铁饭碗”的骗术,其实不是新招数,为何年年都有大学生掉进“铁饭碗”的坑?一方面,是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求职心切又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是有些骗术还在翻新。据新京报报道,近日多个短视频平台出现“中国雄安集团急招6万人”“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拿铁饭碗”“年薪20万以上”等消息,账号标注为“规划指导咨询”“某某老师带你进央国企”等,不少网友询问如何报名。“高薪”“央国企”“知名单位”,全是求职期待中的关键词,在短视频平台大肆推送下,难保没有新的求职小白落入圈套。
临近“金三银四”的“春招”时间,准毕业生正在紧锣密鼓地找工作,不能再让“铁饭碗”套路挖了他们的求职路。监管部门需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网络平台需把好信息审核关,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求职的防骗指导;求职者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应盲目追求“编制”。花钱买“铁饭碗”,注定“打水漂”,稳稳走好求职路、修炼好“内功”,才有机会端起真正属于自己的“铁饭碗”。
(原题为《20万元进央企?花钱买“铁饭碗”,注定“打水漂”》作者 张悦 来源 北京晚报)
编辑:周也琪
统筹:陈若松